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贫农的意思、贫农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贫农的解释

[poor peasant] 完全没有土地或只占有极少土地和一些小农具的人,一般依靠租种土地生活,也出卖一部分劳动力。是农村中的半无产阶级

详细解释

(1).贫苦农民。 元 王祯 《农书》卷十一:“教不及民深可愧,故将制度写为图;庶使贫农穷地利,会须岁岁保丰穰。” 明 宋应星 《天工开物·稻工》:“ 吴郡 力田者,以锄代耜,不藉牛力,愚见贫农之家,会计牛值与水草之资,窃盗死病之变,不若人力亦便。” 清 朱休度 《蚕开门行》:“蚕喫不足待僵矣,贫农皇皇揭火债。”

(2).指农村中完全没有土地或只占有极少的土地和一些小农具的农民。一般依靠租种土地生活,也出卖一部分劳动力。 陈登科 《风雷》第一部第三二章:“中农生活是比贫农强一点,在政治上同样受富农的欺侮。” 赵树理 《邪不圧正》六:“上级又来了指示,说像咱这些贫农不多的地方,只在农会下边成立贫农小组,不成立贫农团了。”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贫农的词典释义与历史内涵

一、核心定义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贫农」指农村中占有较少土地或完全没有土地,主要依靠租种土地或出卖劳动力维持生活的农民阶级。其经济地位低下,常需承受地主剥削,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农村阶级划分的重要概念。

二、阶级特征与划分标准

  1. 土地占有情况:贫农通常仅有少量贫瘠土地(或完全无地),生产资料匮乏,难以自给自足。
  2. 生存方式:主要依靠租佃地主土地、借高利贷或充当雇农维生,受地租、债务剥削严重。
  3. 政治属性:在20世纪中国土地革命中,贫农被定义为无产阶级最可靠的同盟军,是推翻封建土地制度的核心力量(参考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国土地改革史料选编》)。

三、历史语境中的演变

「贫农」一词的实践定义随政策调整而变化:

四、当代认知与文化延伸

现代汉语中,「贫农」除历史范畴外,亦衍生出比喻义,形容经济贫困或资源匮乏的状态(如「文化贫农」)。但需注意,其作为阶级术语已随1984年《关于地主、富农分子摘帽问题的决定》退出政治实践范畴。

权威参考文献

  1.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 商务印书馆, 2016.
  2.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 《中国土地改革史料选编》. 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0.
  3. 当代中国研究所.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稿》. 人民出版社, 2012.

网络扩展解释

贫农是中国农村阶级划分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主要指经济条件困难、土地资源匮乏的农民群体。以下是综合多个权威来源的详细解释:

一、定义与核心特征

贫农是指土地极少或完全没有土地,需通过租种地主/富农土地或出卖部分劳动力维持生计的农民群体。其核心特征包括:

  1. 土地持有:土地量仅为中农的一半或更少,甚至完全无地。
  2. 生产方式:主要依靠租地耕作,需缴纳地租并受债利剥削。
  3. 经济来源:除租种土地外,还需通过短期雇工、城市临时工等出卖劳动力获取收入。

二、阶级属性与社会地位

  1. 半无产阶级性质:虽有小农具等生产资料,但不足以独立维持生活。
  2. 生活水平:长期处于贫困状态,面临基本生存压力。
  3. 革命角色:在土地革命时期成为变革主力军,因其改变现状的迫切需求。

三、与中农的关键区别

主要标准在于劳动力出卖程度:中农基本不出卖劳动力,而贫农需定期或季节性出卖劳动力。例如贫农每年需有1/3时间从事雇佣劳动才能维持生计。

四、词源演变

"贫"字本义为财物分尽(《说文解字》),特指物质匮乏;与表示"无出路"的"穷"形成区别。这种语义差异使"贫农"更准确描述经济状态而非生存处境。

注:以上内容综合自毛泽东阶级分析理论、现代词典释义及历史文献考据,完整定义可参考《毛选》原文及相关社会学研究。

别人正在浏览...

白玉微瑕惭仄炒炒闹闹宸宇侈风弛纵春残代号叨承独具锋犯凤钧顾照孩赤横拖竪拉弘敞画真儿火海挢发稽淹记谘涓勺巨狄开裆褲磊块隶首辂客绿鬓朱颜蛮俚梅谿脑瓜子狞飈膨张批卷坡仙契爱襁属潜耀恰恰阙误媆媆撒丁岛骚客删约圣牌侍言双宿双飞水豆腐死谏挑起挺立脱命外孙子王菩唯妙唯肖衔策弦饵显效闲一淅另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