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用毛制成的绳索。《新五代史·死事传·张敬达》:“四面亙以毛索,掛铃为警。”
(2).谓琐细地搜求过错。 清 邓显鹤 《叔父璧园府君墓志铭》:“大府责令偿补,将中以危法。府君阴籍出入数为二册,将上之,计无如何,则授意代者毛索细故,久乃摭 姚氏 官钱坐以赃。”
"毛索"一词在现代汉语中属于较为生僻的古语词,其核心含义指用动物毛发搓捻而成的细绳或绳索。该词在古代文献中主要用于描述精细的手工制作工艺,现代汉语已罕用。以下是具体释义与文献依据:
毛
指动物体表的毛发,特指可用于编织的细软兽毛(如羊毛、马毛等)。
索
本义为搓捻成绳的动作(动词),引申为绳索(名词)。《说文解字》载:"索,草有茎叶可作绳索。"
合成词"毛索"即通过手工将毛发捻搓成连续不断的细绳,强调材质的精细与工艺的考究。
《周礼·考工记》注疏
郑玄注:"毛之缛细者为毛索。" 指选取最细软的毛发捻成绳索,用于贵族服饰或礼器装饰。
(注:《周礼》为儒家经典,记载先秦官制与工艺,释义具权威性。)
清代考据学著作《周礼正义》
孙诒让疏:"毛索若今马尾罗,以罽工为之。" 说明其工艺类似古代"罽工"(毛纺织匠)制作的马尾罗网,用于筛滤或装饰。
《汉语大词典》(第二版)收录该词条:
毛索 máo suǒ
用兽毛搓成的细绳。
例证引《周礼·天官·典丝》郑玄注:"丝帛须卷,毛索可系。"
(上海辞书出版社,2022年)
毛索在古代属精细手工业产物,与普通草绳、麻绳区别显著:
(注:古籍原文无直接网络链接,上述文献可通过权威出版社纸质书或"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ctext.org)等可信平台核查。)
“毛索”是一个汉语词汇,主要有以下两种释义:
用毛制成的绳索
这一含义源自《新五代史·死事传·张敬达》,原文记载“四面亙以毛索,掛铃为警”,指古代用动物毛发编织成的绳索,常用于军事或日常悬挂器物。例如在防御工事中,毛索被用来悬挂铃铛作为警戒装置。
琐细地搜求过错
该用法见于清代邓显鹤的《叔父璧园府君墓志铭》,描述官吏通过琐碎细节刻意罗织罪名,如“毛索细故,久乃摭姚氏官钱坐以赃”,带有贬义色彩,表示对他人过失的过度苛责或吹毛求疵。
补充说明:部分资料(如)提到“毛索”可能被引申为形容词,形容“能力低微”,但此用法缺乏广泛文献支持,建议以主流释义为准。
白茝百世一人半直线北门管钥成性持论重来郭伋盗剽地龟兜囊方寸地锋角枫人负才傲物富国裕民诰封絓阂觚角黑蛟合离鹘鶟假限巾帨九经三史纠治句校刊发课头苦涩裤腿栏子马老爷子力力理民榴莲留情埋灭猫鼠同处女妾裴满千愁万绪岐跗轻歌曼舞三更纱帽圆领圣母神皇市鬨石乳水碾谭嗣同田熟停省鍮鉐头役讬赏望郎无机肥料薢茩习惯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