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he third watch——midnight] 第三更,约在半夜十二时左右
(1).指半夜十一时至翌晨一时。《乐府诗集·清商曲辞二·子夜变歌一》:“三更开门去,始知子夜变。” 唐 崔颢 《七夕词》诗:“ 班姬 此夕愁无限,河汉三更看斗牛。”
(2).指三更更鼓。 郭沫若 《高渐离》第四幕:“ 怀贞夫人 倚门而立者有间,室外有打三更之声。”
三更,又称“子时”或“夜半”,是中国古代夜间计时单位之一,具体指23:00至次日凌晨1:00。以下为详细解释:
五更制度
古代将夜晚分为五更,每更约2小时:
十二时辰对应
三更对应十二时辰中的“子时”,即夜半,此时夜色最深。
现代语境中,“三更”泛指深夜,如“半夜三更”。其具体时间虽以子时为准,但实际使用中常模糊指代23:00至1:00之间。
总结来看,三更不仅是时间概念,更承载了古代天文、民俗及文学的多重内涵。
三更是一个汉字词语,一般用来指代夜晚的三点到五点这段时间。这个词常常用来形容夜深人静的时刻,通常是指深夜。
三更这个词由两个部分组成:三和更。它的部首是日,三更包含了9个笔画。
三更这个词最早出现在《左传·成公十一年》中,形容的是指夜晚从半夜三点到五点时的时间段。
在繁体字中,三更是「三更」。
在古代,三更的汉字写法略有不同。它的古汉字写法是「參更」。
1. 夜已深,人们已经入睡,只剩下我一个人独自守夜到了三更。
2. 在最寒冷的三更时分,我看到了一轮明月挂在天空。
1. 三更半夜:指的是夜晚比较深的时候。
2. 三更灯火阑珊处:形容夜晚非常安静,没有什么热闹的景象。
1. 深夜:指时间比较晚,夜晚已经很深的时候。
2. 半夜:指夜晚从午夜到清晨的一段时间。
白日:指太阳升起到太阳落山的整个白天时间。与三更相反。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