纠治的意思、纠治的详细解释
纠治的解释
督察惩处。 晋 葛洪 《抱朴子·道意》:“皆由官不纠治,以臻斯患。”《元典章·刑部八·取受》:“原夫臺察之设,本以纠治姦贪。” 章炳麟 《政闻社社员大会破坏状》:“夫惩创贪墨,纠治姦欺,寧非切要可行之政哉!”
词语分解
- 纠的解释 纠 (糾) ū 缠绕:纠缠。纠纷。 矫正:纠偏。纠正。 集合(含贬义):纠合。 笔画数:; 部首:纟; 笔顺编号:
- 治的解释 治 ì 管理,处理:治理。治家。治丧。治标。治本。治国安邦。自治。统治(a.管理;b.分配)。 整理:治河。治水。 惩办:治罪。处(?)治。 医疗:治病。治疗。医治。 消灭农作物的病虫害:治蝗。治蚜虫
专业解析
“纠治”的汉语词典释义详解
“纠治”是一个具有明确语义和特定使用场景的汉语动词,其核心含义侧重于对错误、弊端或不正之风进行纠正和治理。以下是基于权威汉语词典的详细解释:
-
核心释义:纠正与治理
- 纠: 指矫正、改正错误或偏差。例如《说文解字》释“纠”为“绳三合也”,引申为缠绕、集结,后发展出矫正、督察之意。
- 治: 指管理、处理、整治,使其恢复正常秩序或良好状态。
- 合义: “纠治”结合了“纠”的矫正性和“治”的管理性,强调通过主动的干预、管理手段来矫正错误、整顿不良现象或风气。它常用于指对较为严重、系统性的问题或社会不良风气的整顿。来源:《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商务印书馆)、《汉语大词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
引申与侧重:
- 对象: 其对象通常是错误、过失、弊端、歪风邪气、不良现象或行为等需要被整顿的事物。例如:“纠治不正之风”、“纠治工作中的失误”。
- 主体: 行为主体通常是负有管理、监督或领导责任的机构、组织或个人,如政府部门、上级机关、管理者等。
- 目的性: 带有强烈的目的性和主动性,旨在使事物回归正轨、符合规范或标准。
- 严肃性: 相较于单纯的“纠正”,“纠治”往往暗示问题的严重性或涉及范围较广,需要采取更系统、更有力的措施来“治理”。
-
语法特征:
- 词性: 动词。
- 常见搭配: 常与表示问题、弊端、风气的名词搭配,如“纠治问题”、“纠治四风”、“纠治顽疾”、“纠治腐败”、“纠治形式主义”等。来源:《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第3版(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语文出版社)。
“纠治”意指对存在的错误、弊端、不良风气或现象进行有目的的、主动的、系统性的纠正和整顿,以使其恢复正常或符合规范要求。它强调的是一种带有管理、治理性质的矫正行为,常用于较为正式或严肃的语境中,特别是在谈论政风、行风、纪律或系统性问题的整顿方面。
网络扩展解释
“纠治”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为jiū zhì,其核心含义是督察惩处,强调对错误或不良行为的纠正与治理。以下是详细解释:
1.基本释义
- 督察惩处:指通过监督、检查来纠正并处罚违法行为或不良现象。
- 纠正治理:现代用法中也可延伸为“整顿、治理”,如医疗领域用于描述矫正身体缺陷(如“纠治漏斗胸”),或社会治理中整顿作风问题。
2.历史与文献依据
- 该词最早见于晋代葛洪《抱朴子·道意》:“皆由官不纠治,以臻斯患”,指官府未能督察惩处导致问题。
- 元代《元典章》提到“纠治奸贪”,章炳麟著作中也强调其用于惩处贪腐。
3.应用场景
- 行政司法:如“纠治贪污”“纠治奸欺”,多指官方对违法行为的处理。
- 社会治理:如“纠治工作作风不实”,强调整顿不良风气。
- 医学领域:如“纠治小儿漏斗胸”,指通过手术矫正身体缺陷。
4.近义词与关联词
- 近义词:整饬、惩治、矫正。
- 关联词:纠偏(纠正偏差)、纠察(监督检查)。
“纠治”兼具传统“督察惩处”和现代“纠正治理”的双重含义,需结合语境理解。其权威释义以历史文献和词典为主,现代扩展用法则多见于具体领域(如医疗、行政管理)。
别人正在浏览...
剥卸背胸碑阴鼻风槽钢常经程品承制炽燎雕虫小艺地窟鼎铛耳逗延杜丽独视发拆讽席贲露归梦龟钮哗沸架槽夹膝假牙急烈金契居家考室溃决两明练饷联延礼宾灵鼗隶首之学赂遗旅宴麻胡魔窟南华梦鸟外平三套七香笺日华日转千堦丧沮善阵者不战蜃海十骥霜匣书刀书亭贴饼子退换屯啸逶遅魏象魏姚无限制相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