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经三史的意思、九经三史的详细解释
九经三史的解释
泛指古代典籍。
【出处】:
宋·苏轼《乞校正陆贽奏议进御札子》:“夫六经三史,诸子百家,非无可观,皆足为治。”
【示例】:
黄卷青灯一腐儒,九经三史腹中居。 元·无名氏《醉写赤壁赋》第一折
词语分解
- 九经的解释 .九条南北向的大道。《周礼·考工记·匠人》:“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 贾公彦 疏:“南北之道为经,东西之道为纬。”.儒家治国平天下的九项准则。《礼记·中庸》:“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曰:‘修身也,尊
- 三史的解释 魏 晋 南北 朝以《史记》、《汉书》、《东观汉记》为三史。 唐 开元 以后,因《东观汉记》失传,乃以《史记》、《汉书》、《后汉书》为三史。见 清 钱大昕 《十驾斋养新录·三史》。《后汉书·郡国
网络扩展解释
“九经三史”是汉语成语,泛指古代重要典籍,通常用于形容学识渊博或经典文献的集合。以下是详细解释:
一、词义解析
-
九经
- 指儒家经典的不同组合,不同朝代有所调整。常见包括《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论语》。
- 唐代以后,“九经”成为科举考试的核心书目,代表儒家正统经典。
-
三史
- 通常指《史记》《汉书》《后汉书》三部史书,是早期史学的代表作。
- 南北朝时期,“三史”范围扩展,但核心仍以这三部为主。
二、成语用法
- 出处:最早见于宋代苏轼《乞校正陆贽奏议进御札子》:“夫六经三史,诸子百家,非无可观,皆足为治。”
- 引申义:后演变为“九经三史”,强调涵盖经史子集的广泛典籍,比喻学问深厚或经典著作的集合。
三、示例与关联
- 元代杂剧《醉写赤壁赋》中“黄卷青灯一腐儒,九经三史腹中居”,形容读书人饱读诗书。
- 近义词包括“暮史朝经”“经史子集”,反义词如“不学无术”。
四、注意事项
具体书目因朝代和语境略有差异,但核心指代经史经典。若需学术引用,建议根据历史文献进一步考证。
网络扩展解释二
《九经三史》是指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九经》和中国史书中的“三史”。该词可以拆分为两部分,即“九经”和“三史”。其中,“九经”即指儒家经典中的九部经书,包括《论语》、《大学》、《中庸》、《孟子》、《礼记》、《诗经》、《书经》、《易经》和《春秋》。而“三史”则指中国古代的历史著作,包括《史记》、《汉书》和《后汉书》。
《九经三史》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儒家学者对经典和历史的重视。这些经典被视为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历史著作则记录了中国古代的政治、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和变迁。《九经三史》的繁体字写法与简体字写法相同,只是字形形态上有所差别。
在古时候,汉字的写法与现代有所不同。例如,《论语》在古时候写为「論語」,《大学》写为「大學」,《诗经》写为「詩經」等等。这些字形在演变过程中逐渐简化,形成了现代汉字的书写规范。
一些例句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九经三史》的含义。例如,我们可以说:“《九经三史》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和历史著作的重要集合。”这句话使用了《九经三史》一词来指代这些经典和史书,强调了它们的重要性。
在组词方面,《九经三史》可以与其他词汇组合使用,如:“儒家经典《九经三史》的学习对于理解中国古代文化非常重要。”这句话将《九经三史》与“儒家经典”、“学习”、“理解”等词汇结合起来,更加详细地表达了学习《九经三史》的目的和意义。
近义词方面,可以使用“经典和史书”、“儒家文化遗产”等词汇进行替换,以强调《九经三史》的文化和历史价值。
反义词方面,可以使用“非经典”、“非史书”等词汇与《九经三史》相对立,突出《九经三史》的独特性和重要性。
总之,《九经三史》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和历史著作的重要集合,对于理解中国古代文化和历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