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benumb;blunt;lull;torpor]∶感觉不灵或丧失
(2) [paralysis]∶医学名词。肢体或身体的某部分失去知觉或运动能力
小儿麻痹
(3) [lower one's guard;slacken one's vigilance]∶失去警惕性,疏忽
麻痹大意
见“ 麻痹 ”。
亦作“ 麻痺 ”。1.由于神经系统的病变,或麻6*醉6*药物的刺激等原因,使机体的感觉及运动功能完全或部分丧失。 宋 周密 《志雅堂杂钞·医药》:“以少许(押不卢)磨酒,饮人,即通身麻痺而死,虽刀斧加之不知也。” 明 唐顺之 《与蔡白石郎中书》之二:“自顾齿髮渐衰,痛痒心切,既稍有知,不敢不极力爬搔护药,使此生甘为麻痺人也。” 鲁迅 《华盖集·忽然想到(一)》:“我幼时曾经牙痛,历试诸方,只有用细辛者稍有效,但也不过麻痹片刻,不是对症药。”
(2).比喻精神、思想麻木。 ********* 《沉沦》:“他的智力也无用了,他的良心也麻痹了。”今多用指丧失警觉。如:这件事,我们可不能麻痹。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麻痹汉语 快速查询。
“麻痹”是一个具有多重含义的词汇,其核心含义可分为医学定义和日常引申义:
广义概念
指机体细胞、组织或器官的机能减退,对外界刺激失去反应能力。例如长期压迫导致局部血液循环不畅引发的肢体麻木。
狭义概念
特指神经系统(尤其是运动神经系统)功能衰退或丧失,表现为感觉或运动障碍。根据病变部位可分为:
指因疏忽或缺乏警惕性而导致的意识松懈状态,如“麻痹大意”。例如在安全操作中因思想麻痹引发事故。
该词在医学场景中需严格区分具体类型(如完全/不完全麻痹),而在日常语境中多用于警示风险防范。
「麻痹」是一个常用的词语,用来形容人或事物的感觉或行动变得迟钝、不敏感。它也可以指代人的行为态度不积极、消极怠慢。通常用于贬义,表示对某种状态或行为的评价不满。
「麻痹」这个词的部首是「疒」,它是一个意指「病」的部首,在这个词中表示了与疾病相关的含义。根据《康熙字典》的记录,「麻痹」的总笔画数是13画。
「麻痹」一词最早出现在明代张孟子的《居易居士文集》中。在古代汉语中,「麻痹」仅指治疗上疾病引起的麻木症状。而后来,这个词扩展到形容人的行为或心理状态的迟钝和不敏感。
「麻痹」的繁体字为「麻痺」。
在古代汉字中,「麻痹」的写法并不完全相同。有时候会将「麻」写作「蔴」或「痳」,「痹」写作「痺」,但这些写法逐渐被统一为现代的「麻痹」写法。
1. 他*********动作迟钝,无法意识到紧急情况的严重性。
2. 这部电影真是麻痹地无聊,简直是浪费时间。
1. 迟钝:指反应迟缓,行动缓慢。
2. 不敏感:指对外界刺激反应迟钝,感觉迟钝。
敏感:指对外界刺激反应敏锐,感觉灵敏。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