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阿那波那的意思、阿那波那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阿那波那的解释

梵语译音。意译为数息观。佛教静修之法,数鼻息的出入,使心境恬静宁一。 清 龚自珍 《重辑<六妙门>序》:“但契经不云乎?阿那波那,三世一切佛入道初门,此门彻下彻上,不局藏教。”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阿那波那(Ānàpónà),是佛教禅修术语,为梵语Ānāpāna 的音译,汉语意译为“持息念” 或“数息观”。它是佛教修行中一种基础且重要的禅定方法,核心在于通过专注观察呼吸的出入,以达到摄心入定、培养觉知的目的。

以下从汉语词典及佛教典籍角度对其详细解释:

  1. 基本释义与词源:

    • “阿那”(Ānā)指入息(吸气),“波那”(Apāna 或 Pāna)指出息(呼气)。因此,“阿那波那”直译为“入息与出息”,即呼吸的进出过程。
    • 在汉语佛学辞典中,通常解释为“数息观”,即计数呼吸次数以收摄心念的修行方法。它属于“五停心观”之一,主要对治散乱心。
  2. 修行方法与核心要义:

    • 修行者将注意力持续地、不加评判地专注于呼吸的自然流动上,觉知气息从鼻孔(或人中)进入身体(入息)和离开身体(出息)的整个过程及其细微感受(如冷暖、长短、轻重)。
    • 其目的在于通过这个简单而普遍的生理现象作为锚点,训练心的专注力(止/Samatha)和觉知力(观/Vipassanā),从而平息妄念、明了心念的生灭,最终导向智慧与解脱。
    • 经典中常教导修行者“念入息、念出息”,或“知息入、知息出”,强调对呼吸清晰、持续的了知。
  3. 在佛教禅修中的地位与作用:

    • 阿那波那是佛陀亲自教导的重要禅法,尤其在《阿含经》中被反复提及,是修习四念处(身、受、心、法)中“身念处”的基础法门之一。
    • 它被认为是简单易学、普适性强且效果显著的入门禅法,能有效帮助初学者调伏散乱心,为深入禅定和智慧观照打下坚实基础。
    • 在《清净道论》等南传佛教论著及汉传佛教天台宗的止观体系中,数息观都被详细阐述并置于重要位置。
  4. 现代意义与应用:

    • 阿那波那禅法因其科学性和实用性,已被广泛应用于现代正念冥想(Mindfulness)体系中,成为缓解压力、提升专注力、增进身心健康的有效工具。
    • 心理学和神经科学研究也证实,专注呼吸的练习能调节自律神经系统,带来平静与放松的效果。

引用参考来源:

  1.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编) - 对“阿那波那”词条的解释,阐明其音译、意译及作为数息观的含义。 [权威佛教工具书]
  2. 《汉语大词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 收录“阿那波那”词条,提供基本定义和佛教背景解释。 [权威汉语语文工具书]
  3. 《佛教禅修与身心医学》(陈兵 著) - 现代佛教学者著作,详细解析阿那波那等禅修方法的原理、实践及现代身心效益。 [专业佛教研究著作]
  4. 《杂阿含经》卷二十九(相应部入出息相应) - 原始佛教经典,记载佛陀教导弟子修习入出息念(阿那波那)的具体方法及其重要性。 [原始佛教根本经典]

网络扩展解释

“阿那波那”是梵语音译词,源自佛教术语,其核心含义与修行方法相关,具体解释如下:

1.基本定义

阿那波那(梵语:Ānāpāna)意译为“数息观”,是佛教中一种通过观察呼吸来达到内心平静的禅修方法。修行者通过专注计数呼吸的出入(入息为“阿那”,出息为“波那”),逐渐摒除杂念,使心境趋于专注与宁和。

2.修行方法

3.文化背景

此修法被佛教经典视为基础法门,如清代龚自珍在《重辑<六妙门>序》中提到:“阿那波那,三世一切佛入道初门”,强调其作为修行根基的重要性。

4.与其他解释的辨析

部分非权威资料(如)提到该词形容“言行奇特”,但此说法缺乏经典文献支持,可能是现代语境下的误用或引申。主流佛教典籍及辞书均以“数息观”为唯一正解。

阿那波那的核心意义始终围绕佛教禅修,是调心摄念的重要实践方式。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修习步骤,可参考《清净道论》《六妙门》等佛教论典。

别人正在浏览...

邦极不吃烟火食采斿谗沮鄽里寸地电滚子典乐度关山渎乱饭飧法眼富妪狗偷鼠窃过眼云烟酼鸡狠心辣手贺瑞画箠兼城缴获嘉友洁郎疾雷不及掩耳君妇巨眼空僞论婚緑毛龟名从主人宁岁盘货切类青水芰亲子鉴定人工免疫肉嘟嘟森标沈疴摄影艺术市廛视孔耍单四人杰算发叹息屠沽颓巧往路纨绮为头文具纹饰闻奏显服象棚笑咳咳协亮斜签歇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