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古代烧制陶器的土窑。 汉 王充 《论衡·无形》:“五行之物,可变改者,唯土也。埏以为马,变以为人,是谓未入陶灶更火者也。”《宋书·徐羡之传》:“ 羡之 回还 西州 ,乘内人问讯车出郭,步走至 新林 ,入陶灶中自剄死,时年六十三。”《礼记·月令》“﹝季夏之月﹞其祀中霤” 唐 孔颖达 疏:“古者窟居,随地而造。若平地则不凿,但累土为之,谓之为复。若高地则凿为坎,谓之为穴,其形皆如陶灶。”
(2).用黏土垒成的土灶。 郭沫若 《中国史稿》第一编第二章第二节:“在掘地为灶的同时,又制造了配套使用的陶灶,由于可以自由搬动,炊事就更方便了。” 唐天际 《难忘的行程》:“他点点头:‘好嘛,你坐下来歇歇吧。’然后在临时垒的陶灶前,一面加柴禾,一面又对我说:‘现在路很难走呀!土匪很多。’”
“陶灶”是一个具有双重含义的古代词汇,具体解释如下:
古代烧制陶器的土窑
指用于制作陶器的传统窑炉,通常由黏土搭建而成。例如汉代王充《论衡·无形》提到“未入陶灶更火”,即描述陶土在窑炉中烧制的过程。
用黏土垒成的土灶
指日常生活中用于烹饪的简易灶具,多见于古代平民生活场景。这类灶具结构简单,如《宋书》记载徐羡之“入陶灶中自刭”,侧面反映了其作为生活用具的普遍性。
东汉时期的一件陶灶实物(长31.8cm,宽21cm,高12cm)展现了其典型结构:
如需进一步了解,可参考汉典、搜狗百科等来源的详细描述。
陶灶指的是一种用来烧制陶瓷器物的设备,可以说是陶艺制作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工具。它是一种类似于炉灶的结构,用于在高温下对陶土进行加热,使其成型和固化。
陶灶的拆分部首是阜(⻏)和火(火),它的总笔画数为13画。
“陶灶”一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汉语,“陶”指的是陶土、陶器,而“灶”则指的是炉灶、火炉。因此,“陶灶”就是用来烧制陶器的炉灶。在繁体中,“陶灶”没有什么变化,仍然是“陶灶”。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可能会有一些变化。根据古籍记载,古时候的“陶灶”写作“陶爪”,其中的“爪”是指炉火熊熊的样子。
1. 老师在课堂上向学生展示如何使用陶灶烧制陶器。
2. 这个陶艺家花了数小时在陶灶旁制作陶瓷杯。
陶艺、陶土、陶瓷、陶器、陶坯、陶工
瓷炉、陶釜
瓷瓶、瓷碗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