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非想非非想处天”的略语。 唐 寒山 《诗》之二一五:“假使非非想,盖缘多福力。” 宋 苏轼 《水陆法象赞·一切天众》:“苦极则修,乐极则流;祸福无穷,纠缠相求;遂超欲色,至非非想,不如一念,真发无上。” 明 寓山居士 《鱼儿佛》第一出:“假饶修到非非想,还比无生隔一阶。”参见“ 非想非非想处天 ”。
(2).喻不切实际的幻想。 康有为 《寄赠王幼霞侍御》诗:“ 焰摩 欢乐非非想, 博望 幽忧故故疑。”
"非非想"是佛教术语"非想非非想处"(Naiva-saṃjñā-nāsaṃjñāyatana)的简称,指佛教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中无色界的最高天,是禅定修习所达到的极致境界。以下从汉语词典角度结合佛教义理详释其义:
指超越粗显的思维活动("想"),即脱离对具体事物的概念分别。此处"非"表否定,"想"指心识对境的概念执取。
双重否定结构,意为"并非没有微细的想"。指此境界虽无粗想,但仍存极微细的潜意识活动(如我执种子),未达彻底寂灭(涅槃)。
据《阿毗达摩俱舍论》卷廿八载:
属"无色界四天"之顶:
修习者通过次第禅定超越色法束缚,最终住于此天。
此天众生心识"如痴如醉,如眠如暗",仅有极微细的"昧劣想"持续,故称"非想非非想"(《楞严经》卷九)。
虽为三界最高天,仍属轮回范畴。佛陀指出此境"如暴水之泡沫,终归坏灭",未断根本无明(《长阿含经》卷二十)。
现代汉语中偶见活用:
例:他的理论玄奥如入"非非想",常人难以领会。
(注:因未提供可验证的在线词典链接,此处仅列典籍名称。建议参考中华书局《佛学大辞典》或CBETA电子佛典集成以获取原文。)
“非非想”是一个多义词,其含义因语境不同而有所差异,主要分为佛教术语和日常比喻义两类:
定义
源自梵语“Naivasaṃjñānāsaṃjñāyatana”,指佛教无色界的最高禅定境界“非想非非想处天”。
修行地位
在佛教禅修体系中,这是通过长期修习逐步达到的高深境界,位列“四无色定”之巅。
需根据语境区分其含义:佛教中指高深禅定,日常则含贬义。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汉语大词典》或佛教经典文献。
绑腿冰凝残英草木萧疏长解子酬据垂钓促敛彫虫篆刻钉靴独阳咢然烦伤发屋求狸分局孚化富寿革舃好手合家欢和颜悦色黄鳝黄縢酒画院麾驱火前见讽讲聚集场急流寖废敬告金桃旧恩攫黩乐山爱水笼统木蹻挠闷陪审制度披麻救火枰棊戚藩穷极要妙若留弱尚沙发椅埏陶山肴野蔌十二峰世禄试音收擢套板文火文证无所不谈香弓小殓席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