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即图箓,图谶。预言吉凶得失的文字。 三国 魏 李康 《运命论》:“名载於籙图,事应乎天人。”《太平广记》卷二二六引 唐 颜师古 《大业拾遗记·水饰图经》:“太鱸鱼衔籙图,出 翠嬀 之水并授 黄帝 。”
籙图是汉语中一个具有特定文化内涵的复合词,其释义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词源与本义
“籙”本指古代帝王自称受命于天的符命之书,后道教引申为记载神祇名讳、符咒的秘典(《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图”指图形、图谱,二者结合构成“籙图”,特指道教符箓或谶纬文献中的神秘图示,常用于宗教仪式或占卜。
引申与宗教内涵
“籙图”在道教文化中象征天人感应,如《云笈七签》记载的“灵宝五符真文”,即以图文结合的形式传递神力。其图形多包含星象、符文等元素,被认为具有沟通神灵、驱邪避祸的功能。
文化外延
《道藏》中收录的《太上洞玄灵宝赤书玉诀》,将“籙图”与修炼法门结合,强调通过观想图案达到身心合一(《中华道藏》,华夏出版社)。这一概念亦影响民间信仰,如部分地方祭祀活动中仍沿用符图结合的仪式形式。
“籙图”(又写作“籙圖”)是一个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与古代预言、符谶相关,以下是详细解释:
籙图指“图箓”或“图谶”,即预言吉凶得失的文字或符号。它由“籙”(同“箓”)和“图”组成:
籙图常见于道家文化和古代谶纬文献,用于通过符号或文字预示吉凶,具有宗教和神秘色彩。例如,道教符箓常包含此类图文结合的预言内容。
籙图是结合符命与谶图的预言性文本,反映古人通过符号解读天命、预测未来的观念。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运命论》及相关道家典籍原文。
案准百货商店百什薄靡本乡本土变风博揜参虑草莞驰驷黮黯澹伫倒头饭兜抄断隔独倡夺爵惰农风集否滞扶服沽吊贵衙果只寒心黄枝讙笑花稍胡髭交警骄王假授京市剧旁袴襦龙飞凤翔梦泽命诸侯磨拂末主木处内三郎念经泥人瓢尊耆老久次日许多时上课黍稷情绨衣通牒投死畏友文言文五难下马看花贤妣飨食嚣尔协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