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后汉书·廉范传》:“迁 蜀郡 太守……百姓为便,乃歌之曰:‘ 廉叔度 ,来何暮,不禁火,民安作,平生无襦今五袴。’”后遂以“袴襦”指地方官吏的善政。 唐 黄滔 《泉州开元寺佛殿碑记》:“初,僕射 太原公 ,以 子房 之帷幄布 泉 城,以 叔度 之袴襦纊 泉 民,而谓 竺 乾 之道与 尼聃 鼎。” 宋 苏轼 《庆源宣义王丈求红带》诗:“今年蚕市数州禁,中有遗民怀袴襦。” 清 赵翼 《偕孙渊如汪春田两观察游牛首山》诗:“岂有袴襦留 叔度 ,空传尸祝到 庚桑 。”
(2).衣裤。 宋 陆游 《贫甚戏作绝句》:“数种袴襦秋未赎,羡他邻巷捣衣声。” 宋 洪迈 《夷坚甲志·叶若谷》:“方初见时,著粉青衫,水红袴襦,既久未尝易衣,然常如新。”
“袴襦”是汉语中由“袴”和“襦”组成的复合词,具体解释如下:
袴(kù)
形声字,从“衣”从“夸”,本义为便于骑马的腿衣,即包裹腿部的服饰。古时多指无裆的套裤(类似胫衣),后演变为有裆的裤子。
例:《说文解字》:“袴,胫衣也。”
襦(rú)
指短衣、短袄,古代常见的上衣,长度及腰,常与裙搭配穿着。
例:《陌上桑》中“紫绮为上襦”,即紫色短袄。
“袴襦”常作为并列词使用,代指完整的衣裤,或引申为百姓的基本生活需求。例如:
该词多出现于古文或典故引用中,现代汉语较少使用。若需具体分析,建议结合上下文语境进一步考据。
《袴襦》是一个汉字词语,指的是传统的男子或妇女穿着的下装(袴子)和上装(襦子)。
《袴襦》的拆分部首和笔画如下:
袴:衣部(衤)+ 古文穴
襦:衣部(衤)+ 如部(女)+ 二
《袴襦》一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原本是指古人的一种服装。袴子是一种裤装,襦子是一种上衣。它们组合在一起就构成了一套完整的服装。
《袴襦》在繁体中的写法为「褲襦」。
古时候,《袴襦》的汉字写法可能略有不同,但基本上与现代相近。汉字的演变与时代的变迁有关,因此在古代文献中的写法可能存在差异。
1. 他穿着一套华丽的袴襦,给人一种端庄大方的感觉。
2. 她选择了一件精致的襦子,搭配一条宽松的袴子。
与《袴襦》相关的词语有:
袴子、袴褶、袴领、袴裆、襦衫、襦裙等。
与《袴襦》意思相近的词语有:
裤装、上下装、上衣和裤子、和服、礼服等。
与《袴襦》意思相反或对立的词语有:
裙装、裙子、裙襟。
阿母懊惋谤黩背谬兵堠不送气长壮朝坐大阪大历体登岁等则调包诋谰風帳伏天儿浮藻公府过破五酣嬉货主虎珀假眉三道艰苦朴素骄佚戒具桀竖脊令敬诺卷葹揩油水綟木六根清浄柳木腿礼宪龙凤茶迈众茂林修竹冥顽不化内耗喷勃迁莺启会侵偪青茭穹帐收拙耍花舌子水码头田闲天真烂慢铁雷铁硬桐爨外徭忘本骛暴五台献馈喜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