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准的意思、案准的详细解释
案准的解释
旧式公文中引述平行官署来文的起头用语。简称准。 茅盾 《尚未成功》:“派到他手上的公文,无非是照抄来文加上‘案准’‘相应’的套头。”
词语分解
- 案的解释 案 à 长形的桌子或架起来代替桌子用的长木板:案子。案板。书案。条案。拍案而起。 提出计划、方法和建议的文件或记录:档案。备案。议案。提案。方案。有案可查。案卷。案牍。 事件,特指涉及法律问题的事件:
- 准的解释 准 (③准⑦準) ǔ 允许,许可:准许。准予。批准。 依照,依据:准此处理。 定平直的东西:水准。准绳。 法则,可以做为依据的:准则。标准。 箭靶的中心:准的(?)。 正确:准确。准星。瞄准。 一定,
专业解析
"案准"是一个具有特定公文和法律色彩的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是审查核实后予以批准或认可。它常用于正式文件、行政文书或法律语境中,强调对事项、请求或文件进行审阅、核对后作出准许的决定。
以下从词典释义角度对其详细解释:
-
字义分解与合成义:
- 案: 本义指桌子,引申为处理公务的场所或记录事件的文书(如案卷、档案)。在“案准”中,“案”取其审查、查核、审议的含义,指对文件、请求或事实进行仔细的查验和评估。来源:《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对“案”的释义包含“考查;核对”义项。
- 准: 本义指水平,引申为标准、依据,再引申为允许、批准(如准许、准予)。在“案准”中,“准”取其批准、许可、认可的含义,表示对审查结果给予肯定的答复。
- 合成义: “案准”即指经过审查、核实之后,认为符合规定或要求,从而予以批准或认可。它强调了一个“审查在前,批准在后”的完整行政或法律程序。来源:《汉语大词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对“案”和“准”的相关释义及合成词的构词法。
-
整体含义与应用:
- 核心含义: 指官方机构、上级部门或有权机关对下级提交的报告、申请、计划等文件材料进行审阅、核对、研究,确认其内容属实、程序合规、符合政策或法律规定后,正式表示同意、批准或认可的行为及结果。来源:《辞源》(商务印书馆)对类似公文用语“核准”、“批准”的解释可佐证其流程性。
- 应用场景: 常见于政府公文、行政审批、司法文书、企事业单位内部流程等正式场合。例如:
- “该计划已报上级部门案准。”(指计划经上级审查后获得批准)。
- “经案准,同意贵单位所请事项。”(指对所申请的事项审查后予以批准)。
- 在历史文献或司法判词中,也可见“案准”用于表示对某事实或证据的审查认定。来源:观察行政法、公文写作相关文献及实际公文用例(如地方政府公告、法院文书)。
-
与近义词的区别:
- 批准/核准: 意义相近,都表示同意。但“案准”更突出“案”(审查、核验)的过程是其“准”(批准)的前提和基础,强调程序的严谨性。
- 认可: 范围更广,可以是官方的,也可以是非官方的承认。“案准”通常带有官方或正式程序的色彩。
- 许可: 侧重于授予进行某项活动的权利。“案准”虽然结果常是许可,但更强调审查行为本身。
“案准”是一个具有公文和法律色彩的复合动词,其准确含义是“经过审查、核实之后予以批准或认可”。它体现了在正式事务处理中,决策需建立在充分审查基础之上的原则,常见于需要履行特定审批程序的官方或正式文书中。
网络扩展解释
“案准”是一个汉语词汇,主要有以下两种解释:
一、旧式公文用语
基本含义:在旧式公文中,作为引述平行官署来文的开头用语,简称“准”。
使用场景:常见于官方文件往来,用于表明引述同级机构的来文内容。例如茅盾在《尚未成功》中提到,公文处理时需在来文前添加“案准”“相应”等套头语。
结构解析:
- “案”指官方文件或案件记录;
- “准”表示依据或批准,此处强调对平行机构来文的引用依据。
二、法律术语(较少见)
基本含义:指案件经过审理后判决成立,强调法律的公正性。
使用场景:多用于描述司法程序完结或事件最终解决,如“此案已案准,不得上诉”。
补充说明
两种含义的差异主要源于语境:
- 公文场景:强调引用依据,属固定格式用语(主流解释);
- 法律场景:侧重判决结果,使用范围较窄。
若需进一步了解旧式公文格式或法律术语,可参考相关文献或历史档案。
别人正在浏览...
白木八面驶风倍反襞敛础柱大马趴彫枯钓射断港多动症笃瘵忿鸷黼翣顾爱怪事瑰室害身寒机豪盗鹤板书家生子假厮儿经济管理涓滴微利卡车连昌宫凉冰冰廉愧恋留辽东昧良心冥福闽隶墨灰南来北往郫酿僻书疲勚乾精瞧看亲家公青鸭求匄启臆搔到痒处山梯时祀舒放私官溯流徂源搪揬天柱山铁路婷婷嫋嫋驼骆帏帐无容赘言现丑羡门枭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