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扶伏 ”。亦作“ 扶匐 ”。同“ 匍匐 ”。1.伏地爬行。形容急遽,竭力。《礼记·檀弓下》:“《诗》云:‘凡民有丧,扶服救之。’”《诗·邶风·谷风》作“匍匐救之”。《左传·昭公二十一年》:“扶伏而击之,折軫。”《南史·隐逸传上·剡县小儿》:“因自投下牀,扶匐至母尸侧,顿絶而死。” 元 揭傒斯 《临川女》诗:“闻汝即赴死,扶服到河滨。” 王闿运 《熊氏墓表》:“睋而有间,恭人暴卒,同官命妇,扶服救丧。”
(2).趴伏于地。《汉书·霍光传》:“ 中孺 扶服叩头曰:‘老臣得託命将军,此天力也。’”《汉书·匈奴传下》:“ 呼韩邪 携国归化,扶伏称臣。”《南齐书·王敬则传》:“夜着青衣,扶匍道路,为 太祖 听察 苍梧 出来。” 宋 王禹偁 《大阅赋》:“俾遁逃兮无地,咸扶服兮朝天。” 清 黄遵宪 《锡兰岛卧佛》诗:“阑斑被绣縵,扶服拜赤帟。”
"扶服"在汉语词典中的解释包含两个层面的含义:
一、基本释义 指"匍匐"的异体写法,表示俯伏爬行的动作形态。《汉语大词典》记载该词最早见于先秦典籍,如《礼记·檀弓下》中"扶服而救之"即作此解。现代汉语中多规范写作"匍匐",保留"身体贴近地面移动"的本义,《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收录此词时标注为古语词。
二、语义演变 在《诗经》《左传》等古籍中出现通假现象,引申出"竭力效命"的衍生义。如《诗·邶风》笺注"扶服奔走,尽力竭诚",此处词义已从具体动作转化为抽象的行为状态表达。该用法在历代文献中渐趋式微,现仅见于特定成语及仿古语境。
注:本文释义参考《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2012版)、《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版)、《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16版)等权威辞书。
“扶服”是古代汉语中的异体词,与“匍匐”相通,主要有以下两层含义:
伏地爬行
形容急迫或竭力的状态,多用于表达救助、攻击等情境。如《礼记·檀弓下》引用《诗经》“凡民有丧,扶服救之”,《左传·昭公二十一年》载“扶伏而击之,折軫”,均体现行动急切。
趴伏于地
表示恭敬或臣服,常见于史书记载。例如《汉书·霍光传》中“中孺扶服叩头”,《汉书·匈奴传》中“呼韩邪扶伏称臣”,均指伏地行礼或归顺。
从字源看,“扶”在此处读为pú(与“匍”同音),与“服”组合为联绵词,属于“匍匐”的异写形式。如提到,“扶服”实为“匍匐”的假借字,本义为“伏地而行”。
该词现已罕用,多见于古籍及文言研究领域。如需进一步了解,可参考《礼记》《汉书》等文献原文,或查阅《字源》《细说汉字》等工具书。
包亘苞举徧眺表里长统淳流春芽怠容佛场感性运动高劲格地地觥饭不及壶飧过了庙不下雨火炭贱耻江波鸡雏疾官蠲赦可以賫献乐艺吝爱胪传勉劳棉手闷子墨洗盘足骈踬品字梅铺过青禽穷滴滴曲均觑探曲闉热炒忍心三蓬森凛晒坪商船珊瑚钩升耀师宜守度梳云掠月私贴太素陶泓同心合意望火马维错瓮菜文火无身灦焕歇晌泻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