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夺爵的意思、夺爵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夺爵的解释

谓因罪而被削去爵位。《汉书·景帝纪》:“夺爵为士伍,免之。” 颜师古 注:“谓夺其爵,令为士伍,又免其官职,即今律所谓除名也。” 明 沉德符 《野获编·刑部·刘东山》:“ 东山 坐论如法,枷示而死, 鹤龄 夺爵贬 南京 。”《清史稿·后妃传·敏惠恭和元妃》:“郡王 阿达礼 、辅国公 扎哈纳 当妃丧作乐,皆坐夺爵。”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夺爵是汉语中的历史专有名词,指古代帝王剥夺贵族或功臣的爵位称号及相应特权的刑罚制度,属政治性惩戒手段。其核心含义为通过强制手段撤销受封者的爵位,体现君主对爵位授予权的绝对控制。

一、词义解析

  1. 字义构成

    “夺”意为强制剥夺,“爵”指代爵位(如公、侯、伯等世袭封号)。二字组合强调以行政手段取消贵族身份,属古代“褫夺”类刑罚。

  2. 制度内涵

    夺爵不仅撤销封号,同时收回封地食邑、世袭特权及政治待遇。如《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载,汉初列侯因罪夺爵者达百余人,可见其作为维护皇权的重要措施。

二、历史实施依据

夺爵需遵循律法或帝王敕令,常见于以下情形:

三、社会影响

夺爵制度强化了中央集权,但亦引发政治动荡。如汉武帝推行“推恩令”期间,大规模夺爵削弱诸侯势力,却激化宗室矛盾(参见《汉书·武帝纪》)。其存续贯穿周代至清末,成为封建等级制度的核心惩戒手段。

参考文献

释义综合《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4)第3卷;历史案例引自中华书局点校本《史记》《汉书》《明史》《清史稿》。

网络扩展解释

“夺爵”是一个历史术语,其含义和用法在不同文献中具有一致性,以下是详细解释:

一、基本释义

二、历史背景与例证

  1. 汉代制度
    据《汉书·景帝纪》记载,“夺爵为士伍,免之”,即剥夺爵位后贬为普通士兵,并免除官职。颜师古注释称此为“除名”。
  2. 明清案例
    • 明代沈德符《野获编》提到,刘东山因罪被处决后,其亲属鹤龄被“夺爵贬南京”。
    • 清代《清史稿》记载,郡王阿达礼等因在丧期作乐被“夺爵”。

三、与其他解释的辨析

部分现代词典(如查字典)提到“夺爵”可指“通过武力或阴谋夺取权力”,但这一解释未见于权威历史文献。结合古代用例,“夺爵”更强调因罪被朝廷剥夺爵位的被动行为,而非主动篡权。

四、相关延伸

如需进一步了解,可查阅《汉书》《清史稿》等原始文献,或参考权威历史研究资料。

别人正在浏览...

鏊研抱令守律裨增插戴处交楚客词葱海叮叮定武兰亭顶鍼续麻舵轮反超缝合佛记感光归总故心和室黄颔蛇会自绛服矫节荚物节料剂量计深虑远蹻蹻开镜开引寇难揆格来子拦柜冷汰鹿糲昧错明酌南卷枿台磐磨漂橹青郊漆桶底脱容日容置三尺男蛇钻窟洞蛇知道使旗鼓衰齿霜菅水臬夙念厅宇土巴庚韦柔龌龊孝熙小月懈怠谢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