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泽的意思、洛泽的详细解释
洛泽的解释
冰冻貌。 唐 元稹 《祭礼部庾侍郎太夫人文》:“赫赫 韦 门,祁祁騫騫。蹙蓄峻峙,洛泽清源。”
词语分解
- 洛的解释 洛 ò 〔洛河〕水名,在中国陕西省。 〔洛水〕水名,源于中国陕西省洛南县,东流经河南省入黄河。古作“ 雒”。 笔画数:; 部首:氵; 笔顺编号:
- 泽的解释 泽 (澤) é 水积聚的地方:大泽。湖泽。润泽(潮湿)。沼泽。 金属或其他物体发出的光亮:光泽。色泽。 恩惠:恩泽。泽及枯骨(施惠于死人)。 洗濯。 汗衣,内衣。 泽 (澤) ì 古同“释”,解散。
专业解析
洛泽是汉语中一个较为生僻的词汇,具有特定且相对固定的含义,主要见于古代文献或特定语境。其详细解释可从以下两个主要义项进行说明:
一、形容冰层凝结、坚厚的样子
- 释义: 本义指冰冻结得厚实、坚硬的状态,形容冰雪堆积或冰冻严实之貌。
- 来源与例证:
- 此义项源于古代文献对自然景象的描绘。例如,《诗经·豳风·七月》虽未直接使用“洛泽”,但其描绘的“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阴”场景,与“洛泽”所形容的冰层厚实需凿取的状态相呼应。后世文献如《文选》李善注引《字林》等字书或注释中,有更明确的解释,指出“洛泽”即“冰貌”,形容冰的形态。
- 该用法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现象的细致观察和词汇创造。
二、通假字,同“络绎”
- 释义: “洛泽”是“络绎”的通假形式,表示连续不断、前后相接、往来不绝的样子。
- 来源与例证:
- 此用法在古籍中可见。例如,《后汉书·乌桓鲜卑列传》中记载:“……络绎而至。” 这里的“络绎”在部分版本或传抄中可能写作“洛泽”,意指人员或事物接连不断地到来。
- 这种通假现象体现了古代汉语中音同或音近字相互替代的特点。
使用提示
“洛泽”在现代汉语中已极为罕见,主要出现在研究古代文献、历史著作或特定学术讨论中。其第一义项(冰貌)相对更为本源,而第二义项(通“络绎”)则是文字使用中的假借现象。理解该词需结合具体语境判断其确切含义。
主要参考来源:
- 《汉语大词典》(罗竹风主编) - 对“洛泽”的义项有明确收录和解释。
- 《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 - 收录该词条并提供古籍例证。
- 《说文解字》及后世字书注疏 - 为“洛泽”的本义(冰貌)提供字源学依据。
- 重要古籍原文(如《后汉书》、《文选》注引等) - 提供实际用例。
网络扩展解释
“洛泽”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为luò zé,其核心含义为冰冻貌(即冰冻的状态或样子)。以下是详细解释:
-
基本词义
该词最早见于唐代元稹的《祭礼部庾侍郎太夫人文》:“赫赫韦门,祁祁騫騫。蹙蓄峻峙,洛泽清源。”,其中“洛泽”形容清源(水源)因寒冷凝结成冰的状态。
-
其他语境延伸
- 作为人名:当“洛泽”用于名字时,“洛”指代水名(如洛河),象征地理渊源;“泽”则指水聚集处或恩惠,寓意润泽、仁慈。
- 网络误用:部分网络解释提到“形容才华出众”,但此用法缺乏权威文献支持,可能是现代引申的误读。
-
使用建议
在文学或学术场景中,建议优先采用“冰冻貌”这一传统释义;若用于起名,可结合“洛”与“泽”的独立含义(河流与恩泽)理解。
别人正在浏览...
炳烛夜游苍兕草灰畅舒蝉壳禅律传看穿针引线出镇辞训捣鬼大杀风景钓鳌砥世二凤二郎腿废败匪嗣丰虚诡户归仁股利雇募牿亡悍骄鹤经后相皇章徽客荤菜笳鼓人警慎金门步拘泥来人例及篱牢犬不入陵迫马溜盲井茅轩南陆乾妈柔术剩墨沈命世风四库松堂缩衣啬食索知叹慕淘盆蹄踁头鹅燕推赞畏牺无觉厢官闲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