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受遏制而消亡。《孟子·告子上》:“虽存乎人者,岂无仁义之心哉?……其日夜之所息,平旦之气,其好恶与人相近也者几希,则其旦昼之所为,有牿亡之矣。”一本作“ 梏亡 ”。 王夫之 稗疏:“牿亡之牿,从牛从告,牛马牢也……《集註》训牿为械,以牿为梏之夫也。”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梅女》:“官卑者愈贪,其常情然乎?三百诬姦,夜气之牿亡尽矣。” 清 魏源 《默觚上·学篇二》:“旦而憧扰,与长寐同,旦而牿亡,与昼寝同。”
“牿亡”是一个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为“受遏制而消亡”,多用于描述人或事物因受束缚、压制而逐渐丧失本性的状态。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解析:
指因受到外在束缚或内在消耗,导致原有特质逐渐消失。例如《孟子·告子上》用此词比喻人性本善,但因后天行为被欲望束缚而丧失。
最早见于《孟子·告子上》:“其旦昼之所为,有牿亡之矣”,孟子以此说明人若放纵行为,会使原本的善性(平旦之气)被消磨。清代王夫之在《稗疏》中进一步注解:“牿亡之牿,从牛从告,牛马牢也”,将字义与牲畜受困状态关联。
与“梏亡”通用(《孟子》不同版本有异文),但“牿”更强调外部禁锢,“梏”偏重内在枷锁。现代多用于学术讨论或文学创作中,日常口语较少使用。
牿亡(guǎng wáng)是一个汉字词语,由两个字组成。牿的拆分部首为⺧,总笔画数为6;亡的拆分部首为亠,总笔画数为3。
牿亡一词来源于古代汉语,它的繁体字为牿亡。
在古时候,汉字写法可能会有一些变化,具体到牿亡这个词,原始的写法可能会略有不同,但整体的意思保持一致。
1. 这场战争导致了很多人的牿亡,令人痛心。
2. 在这次地震中,许多建筑物倒塌,造成大量的牿亡。
1. 牿马(指古代传统的马车)
2. 牿车(古代的车辆形式)
3. 亡魂(指已故的灵魂)
死亡、离世、去世
生存、存活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