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列子·汤问》:“﹝ 勃海 之东有五山,﹞而五山之根,无所连著,常随潮波上下往还,不得蹔峙焉。仙圣毒之,诉之於帝。帝恐流於西极,失羣圣之居,乃命 禺彊 使巨鼇十五举首而戴之,迭为三番,六万岁一交焉,五山始峙。而 龙伯之国 有大人,举足不盈数步而暨五山之所,一钓而连六鼇,合负而趣归其国,灼其骨以数焉。於是 岱舆 、 员嶠 二山流於北极,沉於大海。”后因以“钓鼇”喻抱负远大或举止豪迈。 唐 李白 《悲清秋赋》:“临穷溟以有羡,思钓鼇于沧洲。” 南唐 陈陶 《渡浙江》诗:“静寇思投笔,伤时欲钓鼇。” 宋 陈岩肖 《庚溪诗话》卷下:“ 宋景文 有诗曰:‘捫虱须逢英俊士,钓鰲岂在牛蹄湾。’以小物与大为对,而语壮气劲可嘉也。” 张素 《秋风曲》:“钓鰲者谁子,中流闻前叹。”
钓鳌是汉语中一个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典故性词语,其含义可从本义与引申义两个层面解析:
本义与典故来源
该词典出《列子·汤问》。传说渤海之东有五座仙山(岱舆、员峤、方壶、瀛洲、蓬莱),由十五只巨鳌(大龟)负载。龙伯国有巨人,举足数步即至五山所在,一钓而连得六鳌,致使岱舆、员峤二山漂流沉没于北极深海。此故事原意描绘了远古巨人的神力与奇伟的海外仙境想象 。
引申义与常用义
后世文人(尤以唐代李白为代表)赋予“钓鳌”全新的象征意义:
“钓鳌”一词,源自上古神话,经文人演绎后,核心含义指怀有超乎常人的豪迈气概与建立宏伟功业的雄心壮志,是汉语中赞誉志向高远、气魄宏大的经典意象。
参考来源:
《列子·汤问》(原文记载),可参阅权威古籍数据库如“国学导航”:http://www.guoxue123.com
南宋·赵令畤《侯鲭录》卷六(记载李白轶事),上海古籍出版社《侯鲭录》点校本。
《汉语大词典》(罗竹风主编)第12卷,第129页“钓鳌”词条释义,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辞海》(第七版)“钓鳌”词条,上海辞书出版社,在线版见:https://www.cihai.com.cn
“钓鳌”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典故性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多个层面解析:
该词最早出自《列子·汤问》(),记载了龙伯国巨人钓走东海六鳌的神话:传说渤海东方的五座仙山因巨鳌支撑而稳固,后巨人一钓连六鳌,导致两座仙山沉没。这一神话成为“钓鳌”的原始意象,暗含对巨大力量的挑战。
象征远大抱负
典故中的钓鳌行为被引申为非凡志向,如李白诗句“空郁钓鳌心”()即表达壮志未酬的心境。宋代起更衍生出“钓鳌客”一词,特指胸怀大志者()。
比喻以小博大
字面释义为“用小鱼钓大鳌”,衍生出两种引申义:
在诗词中常作为豪迈意象,如李咸用“引手何妨一钓鳌”()展现洒脱气度,明代罗状元“钓鳌之志”则直接表达仕途抱负()。
现代汉语中主要保留两种用法:
注:部分词典存在循环释义现象(如),建议优先参考典故出处及文学作品中的实际用例。
爱寳北狩炳焕波光鳞鳞苍忙侧妃长辞敕封垂谅丛物麤强恶支煞发礼凤喈風流跌宕丰禄风条凤尾鱼诰教罣带盥盘嬀女汉女何乐而不为哄劝奸徒茭艸揭箧探囊扃锁九莲灯僦舟栲栲儿烤面包良工巧匠两舌没颜落色面誉背非排灌排迁怕痒树篇册破首青玉牒鹊返鸾回十景橱黍臛书客碎蚁素士桃绶体恤入微头痛脑热巍然耸立文章草五怖物土小东人下帏虾腰歙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