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见“ 缩衣节食 ”。
“缩衣啬食”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为suō yī sè shí,以下是详细解释:
指在生活中省吃省穿,形容节俭朴素的生活方式。该成语通过“缩衣”(减少衣物开支)和“啬食”(节制饮食)两个动作,强调对物质生活的节制。
出自清代文学家梅曾亮的《崔恭人墓志铭》:“母缩衣啬食,区画综理,未尝使大人忧。” 这里描述了一位母亲通过节俭持家,使家庭免于忧虑的事例。
该成语中的“啬”字本义为“吝啬”,但在此处引申为“节制、节省”,强调合理规划而非过度吝啬。其核心思想与中华传统文化中提倡的“俭以养德”一脉相承。
如需更多例证或历史用例,可参考文献类工具书或语言学专著。
《缩衣啬食》是一个成语,意思是指节衣缩食、勤俭节约的生活方式。它强调通过减少消费、降低生活成本,以达到节约用钱和物质的目的。这个成语在中国被广泛使用,并被视为一种美德。
成语《缩衣啬食》的拆分部首是“缶”、“衣”和“食”,分别属于瓦部、衣部和食部。总共有11个笔画。
《缩衣啬食》最早出自《礼记·礼运篇》:“筋力足以持缶而系,骨肉足以啬食,乐可共成。”后来,这个成语被广泛传播和使用,成为一种鼓励勤俭节约的生活态度。
《缩衣啬食》的繁体字是“縮衣嗇食”。
在古代,汉字的书写方式与现代有所不同。《缩衣啬食》在古时候的写法略有区别,如“缶”可以写成“缶”,“衣”可以写成“衣”,“食”可以写成“食”,整个成语的字形也有所变化。
1. 这位老人一生都以缩衣啬食的态度生活,所以能在有限的经济条件下养活一家人。
2. 在经济不发达的年代,人们普遍坚持缩衣啬食的生活方式,这也是他们能够度过困难时期的原因。
勤俭节约、节衣缩食、爱财如命、寸步不离
节约、勤俭
豪华浪费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