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孔 门四种科目。指德行、言语、政事、文学。《论语·先进》“德行: 颜渊 、 閔子騫 、 冉伯牛 、 仲弓 。言语: 宰我 、 子贡 。政事: 冉有 、 季路 。文学: 子游 、 子夏 ” 邢昺 疏:“夫子门徒三千,达者七十有二,而此四科惟举十人者,但言其翘楚者耳。”《后汉书·郑玄传》:“ 仲尼 之门,考以四科。”
(2). 南朝 宋 东观 设置的四门学科。指儒学、玄学、文学、史学。《南史·王俭传》:“ 宋明帝 泰始 六年,置 总明观 ,以集学士,或谓之 东观 。置东观祭酒一人, 总明 访举郎二人,儒、玄、文、史四科,科置学士十人,其餘令史以下各有差。”
(3). 汉 代举士的四种科目。《通典·选举一》:“﹝ 汉武帝 ﹞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限以四科:一曰德行高洁,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习法令,足以决疑,能按章覆问,文中御史;四曰刚毅多略,遭事不惑,明足决断,材任三辅县令。”
(4).指 汉 代以德行举士的四条标准。《汉书·元帝纪》:“﹝ 永光 元年﹞二月,詔丞相、御史举质朴、敦厚、逊让、有行者,光禄岁以此科第郎、从官。” 李贤 注引 颜师古 曰:“始令丞相、御史举此四科人以擢用之。而见在郎及从官,又令光禄每岁依此科考校,定其第高下,用知其人贤否也。”
(5). 唐高宗 时举荐人才的四条标准。即孝悌力行、经史儒术、藻思词锋、廉平强直。见 宋 王应麟 《小学绀珠·制度·四科》。
(6).人品四等。即容悦之凡臣、社稷之臣、天民、大人。《孟子·尽心上》:“有事君人者,事是君则为容悦者也;有安社稷臣者,以安社稷为悦者也;有天民者,达可行於天下,而后行之者也;有大人者,正己而物正者也。” 宋 王应麟 《小学绀珠·人伦·四科》:“容悦凡臣,社稷股肱,天民行道,大人正身。《孟子》章旨,凡此四科优劣之差。”
(7).诗文的四种形式。即奏议、书论、铭诔、诗赋。 三国 魏 曹丕 《典论·论文》:“夫文本同而末异,盖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誄尚实,诗赋欲丽。此四科不同,故能之者偏也。”
“四科”在不同历史时期和语境中有多种解释,主要涵盖以下含义:
孔门四科(儒家教育分类)
指孔子教学中的四大科目,分别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对应《论语·先进》中列举的十位杰出弟子。例如:德行科有颜渊、闵子骞等,言语科有宰我、子贡等,政事科有冉有、季路等,文学科有子游、子夏等。
汉代举士标准
汉武帝时期选拔人才的四大标准:
南朝宋四门学科
东观(学术机构)设置的四大研究领域:儒学、玄学、文学、史学,反映了当时学术分科的特点。
其他分类
提示:以上内容综合了多类权威来源,若需了解更详细的历史文献依据,可查阅《论语》《汉书》《通典》等典籍。
四科是一个由两个汉字组成的词语,由“四”和“科”组成。
“四”字的部首是“囗”,总计4画;“科”字的部首是“禾”,总计9画。
“四科”一词最初是指古代文人在考试中的四类科目,即《诗》、《书》、《礼》、《乐》。这些科目是古代儒家经典的核心内容,考试时主要考察文人对经典的理解和记忆。
在繁体字中,"四科"的写法与简体字保持一致。
古代的汉字写法有所不同,但对于“四科”一词来说,它的写法与现代汉字写法相似。
1. 在古代科举考试中,文人需要精通四科的内容。
2. 我正在准备四科的考试。
四科学习、四科素养、四科平均成绩
四门
一科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