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檄而定的意思、传檄而定的详细解释
传檄而定的解释
檄:讨敌文书;定:平定。比喻不待出兵,只要用一纸文书,就可以降服敌方,安定局势。
词语分解
- 传檄的解释 传布檄文。《史记·张耳陈馀列传》:“诚听臣之计,可不攻而降城,不战而略地,传檄而千里定。” 唐 独孤及 《太行苦热行》:“会同传檄至,疑议立谈决。”《三国演义》第五回:“ 曹操 传檄告天下,诸侯奋怒
- 定的解释 定 ì 不动的,不变的:定额。定价。定律。定论。定期。定型。定义。定都(?)。定稿。定数(?)(a.规定数额;b.指天命;c.规定的数额)。断定。规定。鉴定。 使不变动:定案。定罪。决定。确定。 平安
网络扩展解释
“传檄而定”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为chuán xí ér dìng,其核心含义是通过发布檄文即可平定局势,无需实际出兵作战。以下是详细解释:
基本释义
- 檄:古代用于声讨敌人或发布命令的文书(讨敌文书)。
- 定:平定、安定。
全词字面意为传递檄文即可稳定局势,引申为凭借强大的声威或政治优势使对方屈服,从而不战而胜。
出处与典故
源自《史记·淮阴侯列传》:“今大王举而东,三秦可传檄而定也。”
背景:韩信建议刘邦东进时,认为只需发布檄文即可收服三秦地区,强调军事威慑与政治策略的结合。
用法与示例
- 语法功能:多作谓语,描述通过文书或舆论达成目标。
- 例句:
《三国演义》第四十一回:“获操则威震天下,中原虽广,可传檄而定。”
- 近义词:传檄可定(强调相似的不战而胜逻辑)。
核心逻辑
该成语突显“以势压人”的策略,强调舆论威慑、民心所向或实力碾压的作用,而非实际武力冲突。例如,在历史上,政权更迭时若占据道德或军事制高点,常通过檄文瓦解敌方士气,达到快速统一的目的。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典故或不同语境下的用法,可参考《史记》或《三国演义》相关章节。
网络扩展解释二
传檄而定是一个成语,意思是通过传送檄文(檄文指呼号、讨伐敌人的文书)来确定某种决策或下达命令。这个成语的拆分部首是传(chuán)和檄(xī),分别有8个和16个笔画。它的来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战争时期,当时国家使用檄文来发布战争命令或宣告战争。该成语在繁体字中的写法与简体字相同。在古代汉字写法中,檄的古字形眺(tiào)与昔形十(shí)相似。一个常见的例句是:“政府传檄而定,立即展开救援行动。” 这个成语没有固定的组词,但可以和其他成语搭配使用,如传而不让、定而不改等。它的近义词包括传令而定、传书而定,反义词则没有常见的固定词语可以对应。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