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犹论据。 梁启超 《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第三章第四节:“即 孟 、 荀 、 庄 、 韩 书中,亦往往援为论柄,但其学终不成一科耳。”参见“ 论据 ”。
“论柄”是一个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可从字义和用法两方面解析:
论(lùn)
指议论、论述,通常与观点表达相关。
柄(bǐng)
论柄即“论据”,指在论述中作为支撑的凭据或依据。
“柄”的比喻义在汉语中常见,例如:
“论柄”可理解为将“柄”的实体把持概念抽象化为论述中的关键依据,属于较为典雅的书面表达。
《论柄》是指对某个问题或物件的评价或评论。在不同的语境中,它可以指座椅、工具等物件的把手,也可以指论述论点的主要部分。
《论柄》这个词可以拆分成两个部首,分别是“言”和“木”。其中,“言”表示与语言有关的意思,而“木”则表示与木材或木制品有关。
这个词的总笔画数为13画。
《论柄》这个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汉语。它最早出现在古代文献中的《论语》一书中,是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言论及讨论的总称。
《论柄》这个词的繁体字为「論柄」。
在古代,汉字的书写方式有所不同。在古时候,「論柄」这个词的字形可能与现代稍有不同,但整体意思和用法都相似。
以下是一些以《论柄》这个词为例的句子:
1. 他在研究中提出了一些有关这个问题的论柄。
2. 这把椅子的论柄设计得很人性化。
3. 我们需要进一步探讨这个问题的不同论柄。
与《论柄》相关的组词有:
1. 论点
2. 论题
3. 论述
与《论柄》意思相近的词语有:
1. 评价
2. 评论
3. 主张
与《论柄》意思相反的词语有:
1. 随意
2. 漫无边际
3. 无准则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