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言赤身露體。 晉 常璩 《華陽國志·南中志》:“ 璜 ( 陶璜 )怒,乃躶身囚結面縛。”《梁書·侯景傳》:“悉驅城内文武躶身而出,賊交兵殺之,死者二千餘人。”《資治通鑒·漢高祖二年》:“臣( 陳平 )躶身來,不受金無以為資。”
“躶身”是“裸身”的異體寫法,指不穿衣物、身體完全暴露的狀态。《漢語大詞典》中“躶”字釋義為“同‘裸’,赤體”,該詞多用于古籍或特定語境中,例如《左傳·僖公二十三年》記載“曹共公聞其骈脅,欲觀其躶”,此處“躶”即指赤裸身體。
從構字法分析,“躶”為形聲字,左部“身”為義符,強調與身體相關;右部“果”為聲符,表讀音。其核心含義包含兩方面:其一指物理層面的無衣物遮蔽,如《漢書·高五王傳》中“或白晝使臝伏”;其二可引申為不加掩飾的生存狀态,如《莊子·田子方》用“解衣般礴臝”形容藝術家創作時的坦率姿态。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已被“裸身”取代,但仍見于曆史文獻及學術研究領域。商務印書館《古代漢語詞典》将其歸入書面語用字範疇,建議普通語境中使用通用規範字形“裸”。
“躶身”是一個漢語詞語,拼音為luǒ shēn,其基本含義是赤身露體。以下是詳細解釋:
“躶身”形容完全不穿衣物、裸露身體的狀态,多用于描述古代文獻中的特定場景或人物行為。
該詞在古代典籍中多次出現,例如:
現代漢語中,“躶身”一詞已較少使用,多被“裸體”“赤身”等詞彙替代,但可通過古籍理解其語境意義。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籍原文,可參考《華陽國志》《梁書》等文獻。
冰絲絃愊抑黪墨差爽澄麗瘡疥之疾春火錯遌大河締姻豐夥附影附聲篙人鈎易勾追漢蔥豪帥和局虎頭牌見節蛟宮浃髓淪膚捷剟酒録拒地開眼刻敲款卓魁颀肋木鐮利連枝并頭淩上虐下毛裡棉子油末路之難奴隸社會讴功頌德匏系佥士僑彙乞靈冗濫喪軀禅化射妖什圍伍攻水芳水雲居孰谏殊指宋五嫂騰口貼改推恩削藩委蕤潙汭險徵謝公乞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