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言赤身露體。 晉 常璩 《華陽國志·南中志》:“ 璜 ( 陶璜 )怒,乃躶身囚結面縛。”《梁書·侯景傳》:“悉驅城内文武躶身而出,賊交兵殺之,死者二千餘人。”《資治通鑒·漢高祖二年》:“臣( 陳平 )躶身來,不受金無以為資。”
“躶身”是一個漢語詞語,拼音為luǒ shēn,其基本含義是赤身露體。以下是詳細解釋:
“躶身”形容完全不穿衣物、裸露身體的狀态,多用于描述古代文獻中的特定場景或人物行為。
該詞在古代典籍中多次出現,例如:
現代漢語中,“躶身”一詞已較少使用,多被“裸體”“赤身”等詞彙替代,但可通過古籍理解其語境意義。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籍原文,可參考《華陽國志》《梁書》等文獻。
躶身(luǒ shēn)這個詞指的是裸露身體的意思,即沒有穿着衣物,将身體暴露于外界的狀态。
躶身的部首拆分為身(shēn)和鹵(lǔ)。身的部首為⺮,鹵的部首為卩。躶身的總筆畫數為12。
躶身一詞的來源較為複雜。躶的原始形态是躪,由“曆”和“身”組合而成,表示身體發育成熟,進入舞台狀态。後來逐漸簡化為“躶”。在繁體字中,躶身為裸身。
在古時候,躶身的漢字寫法為躪身。躪身的“躪”字由獸旁(⻍)和舛(chuǎn)組成,形态表示人踏在兩條腿之間蹒跚的樣子。而“身”字與現代形态相同。
1. 夏天來臨,人們紛紛躶身遊泳。
2. 他勇敢地躶身表演,赢得了觀衆們的贊賞。
1. 脫躶:脫下衣物暴露身體。
2. 躶體:裸露的身體。
3. 躶臂:露出胳膊的狀态。
1. 裸體:指沒有穿着衣物,暴露出來的身體。
2. 裸露:指某物體表面暴露在外,沒有被遮掩。
穿衣:指把衣物穿在身上。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