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漏巵的意思、漏巵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漏巵的解释

亦作“ 漏卮 ”。1.底上有孔的酒器。《淮南子·氾论训》:“今夫霤水足以溢壶榼,而 江 河 不能实漏巵,故人心犹是也。” 唐 邵谒 《秋夕》诗:“恶命如漏巵,滴滴添不满。” 明 张居正 《寿襄王殿下序》:“江海虽大也,以奉漏巵,则没世不能取盈焉。” 清 魏源 《次韵前出塞》之五:“倾泽塞漏卮,鞭驥归駑羣。”

(2).比喻利权外溢。 清 包世臣 《致广东按察姚中丞书》:“漏巵之塞,必在厉禁烟土。” 清 夏燮 《中西纪事·盐茶裕课》:“国家财赋之入,自地丁外,则盐课其最也。然五百七十餘万之岁额,其漏卮为不少矣!” 鲁迅 《准风月谈·禁用和自造》:“然而他们不怕‘漏卮’么?不,他们自己来制造,而且还要运到 中国 来。”

(3).比喻饮量极大。 北魏 杨衒之 《洛阳伽蓝记·正觉寺》:“京师士子,道 肃 一饮一斗,号为‘漏巵’。” 唐 李德裕 《秋声赋》:“赋掩漏卮之妙,文同蟠木之精。” 明 冯梦龙 《古今谭概·癖嗜》:“ 王肃 喜茗,一饮一斗,人号‘漏巵’。”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漏巵(lòu zhī)是汉语中一个具有双层含义的古典词汇,既指具体的器物,也承载深刻的比喻意义。以下从权威辞书与文献角度分述其释义:

一、本义:渗漏的酒器

指古代有漏洞的盛酒器皿。

二、比喻义:利益流失的象征

引申为利益外泄或资源损耗的渠道,常见于经济、政治语境。

三、权威辞书系统性释义

综合《辞源》(商务印书馆)与《古代汉语词典》(中华书局)的记载:

  1. 器物层面:特指有裂痕的酒杯,因无法盛满而象征“虚耗”。
  2. 社会隐喻:
    • 经济领域:指关税失利、贸易逆差等导致财富流失的现象;
    • 政治领域:暗喻权力体系中的腐败漏洞。

四、字形演变与异体

“巵”为“卮”的异体字(见《康熙字典》),故“漏巵”亦写作“漏卮”。汉代《淮南子·氾论训》已有“漏卮”用例,印证其历史延续性。


小知识:该词在现代汉语中虽不常用,但“漏卮之患”等短语仍见于历史、经济论述,用以警示系统性风险。其双重含义生动体现了汉语“以物喻理”的造词智慧。

网络扩展解释

“漏巵”是一个汉语词汇,具有多重含义,主要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解析:

一、基本释义

  1. 字面含义
    指古代底上有孔的圆形盛酒器()。《淮南子·氾论训》中记载:“今夫霤水足以溢壶榼,而江河不能实漏巵”,形象地比喻漏洞无法填满的状态()。

  2. 字形与发音
    拼音为lòu zhī,“巵”同“卮”,均表示古代酒器()。


二、比喻义

  1. 利权外溢
    常用于比喻国家或集体的利益因管理漏洞而流失。例如:

    • 清代包世臣在讨论禁烟时提到“漏巵之塞,必在厉禁烟土”()。
    • 鲁迅在《准风月谈》中用“漏卮”讽刺外来商品对中国经济的侵蚀()。
  2. 饮量极大
    形容人的酒量极大,如北魏《洛阳伽蓝记》称豪饮之士为“漏巵”()。


三、历史用例与延伸

  1. 文学意象
    唐代邵谒《秋夕》以“恶命如漏巵”比喻命运多舛,明代张居正则用“江海不能实漏巵”暗指财政亏空()。

  2. 社会批判
    清代夏燮在《中西纪事》中通过“漏巵”揭示盐税漏洞,强调经济治理的重要性()。


“漏巵”从具体器物引申为对漏洞、利益流失的隐喻,兼具文学与实用价值。如需进一步了解成语关联(如“漏脯充饥”“走漏天机”),可参考古典文献或权威词典()。

别人正在浏览...

拔难鼻青眼肿碧纱橱哺麋不谋裁黜趁夥打劫赤凤来镩子堆栈指示器恶露讹以传讹反腐倡廉腐皮俯首帖耳干渴告示宫傅共享单车钩探号慕黑盒子懽侍间不容瞚谏折禁步金窠金仪究尽九遐空落落媿服灵矫埋翳漫荡荡蛮瘴敏才螟蜮齯齿秾密陪住谦惧牵牛下井迁怒敲冰戛玉劝和权巧入时收得数东瓜,道茄子水云讼端俗语太阳能谈词恬脆托偶瓦窑物稀为贵消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