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俗语的意思、俗语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俗语的解释

[flok adage;common saying] 民间流传的通俗语句。包括俚语、谚语及口头常用的成语

故俗语曰:画地为狱议不入,刻本为吏期不对。——《汉书·路温郐传》

详细解释

(1).民间流传的说法。《史记·滑稽列传》:“民人俗语曰‘即不为 河伯 娶妇,水来漂没,溺其人民’云。”

(2).通俗流行并已定型的语句。《汉书·路温舒传》:“故俗语曰:‘画地为狱议不入,刻木为吏期不对。’”《老残游记》第十三回:“既是没才的这们少,俗语説的好,‘物以稀为贵’,岂不是没才的到成了宝贝了吗?” 丁玲 《一九三一年春上海》之一:“那是因为‘主贤客来勤’。 萧云 几乎说出这句俗语来。”

(3).方言土语。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濡水》:“ 濡水 ……西北入 难河 。‘濡’、‘难’声相近, 狄 俗语讹耳。” 唐 刘知几 《史通·杂说中》:“所以 晋 楚 方言、 齐 鲁 俗语,六经诸子载之多矣。” 朱光潜 《艺文杂谈·<但丁的“论俗语”>》:“他( 但丁 )所谓俗语,就是与教会所用的官方语言( 拉丁 )相对立的各国人民大众所用的地方语言。”

(4).指当地的习惯称呼。《红楼梦》第五五回:“这厅上也有一处匾,题着‘补仁諭德’四字;家下俗语皆只叫‘议事厅儿’。”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俗语是汉语词汇体系中一类具有鲜明民间性和传承性的语言形式。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的定义,俗语指"群众中广泛流传的定型语句,用词通俗,多反映生活经验和道理"。这类语言现象在语言学研究中被归类为"熟语"范畴,其核心特征体现在三个方面:

  1. 社会传播性

    俗语通过口耳相传形成跨代际传播,如"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源自明代《三国演义》的民间解读,《汉语俗语通论》指出这类表达往往伴随地域文化特征扩散。

  2. 结构定型化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现代汉语语法研究》强调,俗语具有稳定的语法结构且不可随意拆分,例如"不到黄河心不死"的七字格律已成为固定搭配。

  3. 语义整体性

    北京语言大学李行健教授在《俗语溯源》中揭示,俗语多采用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传递完整寓意,"如雷声大,雨点小"并非描述气象现象,而是批评言行不一的处世态度。

从功能维度分析,北京大学王力语言学奖获奖著作《汉语俗语研究》将其划分为经验总结型("早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道德劝诫型("吃水不忘挖井人")、社会批判型("天下乌鸦一般黑")三大类别。这类语言单位在历时演变中既保持核心语义的稳定性,又随时代发展产生新变体,如传统俗语"有钱能使鬼推磨"在当代衍生出"流量能让磨推鬼"等网络化表达。

网络扩展解释

俗语是汉语中由群众创造并在口语中广泛流传的定型化通俗语句,具有口语性、通俗性和地域性特点。以下是综合多个权威来源的详细解释:

  1. 定义与性质
    俗语是反映人民生活经验和愿望的定型语句,通常简练形象,如“万两黄金容易得,知心一个也难求”()。它涵盖俚语、谚语、惯用语等,但不同于书面成语或名言警句()。

  2. 特点

    • 通俗性:语言浅显易懂,如“活到老学到老”()。
    • 定型化:结构固定,如“拔苗助长”不可随意改动()。
    • 地域性:部分俗语带有方言色彩,如四川俗语“不管白猫黑猫,捉住老鼠就是好猫”()。
  3. 与相关概念的区别

    • 谚语:侧重经验总结(如“百星不如一月”),而俗语范围更广()。
    • 歇后语:结构为“引子+注解”,如“外甥打灯笼——照舅(旧)”,属于俗语分支()。
  4. 示例与功能
    俗语常用于日常交流,增强表达生动性,如“画地为牢”形容限制自由(),或“鞍不离马背”比喻时刻警惕()。

若需更多俗语实例或分类解析,可参考汉典、搜狗百科等来源()。

别人正在浏览...

败俗八髎蚌蠧包厢陂隤材行赤菟丛霄麤屑大衍豆人纸马封绵鬲并管城侯跪伏锢南山过滤嘴捍隔宏裕候风地动仪讲价钱脚牛继发症今夕何夕极限运动隽声科盲啃青跨海苦处餽问冷翠陵窘眊悼南宫敬磬笔难书清事清籞穷滴滴漆椀全人人文科学三鉴善男子缮人奢汰世局守御叔齐苏世铁镖体意通秀抟香弄粉僞巧畏友蚊阵误事祥异萧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