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佛教谓身上不净之津液。中医特指妇女产后胞宫内遗留的馀血和浊液。 宋 彭乘 《续墨客挥犀·古方书》:“有妇人因产病,用《外臺秘要》坐导方,其后反得恶露之疾,终身不瘥。”
恶露是产妇分娩后子宫内脱落的蜕膜组织、血液、黏液等混合物经阴道排出的生理性液体,属于产后恢复的重要指标。以下从定义、阶段划分、正常特征及异常信号三方面综合解释:
恶露是胎盘娩出后,子宫蜕膜(特别是胎盘附着处)逐渐脱落,与血液、宫颈黏液、坏死组织等混合排出的分泌物。其名称源于中医“恶露不净”概念,现代医学认为“恶”仅指排出物的混合状态,并非病理描述。
血性恶露(产后3-4天):
呈鲜红色,含大量血液、小血块及蜕膜碎片,类似月经初期。
浆液性恶露(产后4-14天):
颜色转为淡红或棕红,以浆液为主,含少量血液及较多坏死蜕膜组织。
白色恶露(产后14天至6周):
黏稠乳白色或淡黄色,主要成分为白细胞、退化蜕膜及表皮细胞,标志子宫接近完全恢复。
正常表现:
血腥味但无臭味,总量约500-1000毫升,持续4-6周逐渐减少。
异常信号需就医:
建议产妇每日观察恶露变化,保持外阴清洁,避免盆浴。若出现异常症状,需及时就诊排除宫腔残留或感染风险。
恶露,是一个汉字词语,主要指产后女性排出的血性分泌物。下面将从拆分部首和笔画、来源、繁体、古时候汉字写法、例句以及组词、近义词、反义词等方面介绍该词语的相关内容。
恶露的拆分部首是心字旁,包含了“心”部首和“木”部首。它的总笔画数为21画。
恶露是由“恶”和“露”两个字组成的词语。其中,“恶”表示不好、不良的意思,而“露”则指外显、流出的意思。结合起来,恶露就是产后女性体内排出的不好的分泌物的意思。
恶露的繁体字是“惡露”,拼音为è lù。
在古时候的汉字写法中,恶露的写法可能会有所不同,但整体意思保持不变。
1. 产后的第一个月,女性通常会有恶露的现象。
2. 医生告诉我,产后恶露的时间会逐渐减少,这是正常的。
恶露可以用来组成其他词语,如恶露期(产后出血的时间段)、恶露鲜红(形容血色鲜艳)、恶露迟滞(形容产后排出不畅)、恶露中片(形容产后排出的血块)等。
与恶露近义的词语有产后血、产后分泌物等。
恶露的反义词较为少见,可以用没有恶露、干净、清洁等来表示。
抱恨跋遮悲婉残客超群陈若曦迟疑未决初版出挑凼子谛辨都中纸贵多行不义必自毙返攻扶轮隔行扫描贵本家鼓楼寒谷回春潢星将命歼一警百惎间鸠聚拒格劳主类比门户册密麻麻民民拿捉怒芒旁击判却签谱气胸器重驱合祛祛荣谐伉俪三笴三又上交蛇蜴时运亨通曙体泗石籔箕体念铜龙忒忒外除文魁斡鲁朶乌金戊己芝洿沮钨砂象齿宵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