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见“ 蠪姪 ”。
“蠪蛭”是一个源自中国古代神话的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方面解析:
外貌特征
蠪蛭在《山海经》中被描述为形似狐狸的异兽,拥有九头、九尾和虎爪,叫声如婴儿啼哭。不同章节记载略有差异:
行为特性
具有迷惑性,常利用婴儿啼哭声吸引人类,进而捕食,象征危险与欺骗性。
现代语境中,该词被引申为成语,比喻权势膨胀、嚣张跋扈之人,强调其贪婪与不可一世的态度。但需注意,此用法属于后起衍生义,与原始神话形象关联较弱。
若需深入考据,可参考《山海经》原文及郭璞、袁珂等学者的校注,注意不同版本对异名和形象的记载差异。
《蠪蛭》是一个形容词,意指飞蛾扑火、自取灭亡、不自量力、自找苦吃等贬义词。形容一个人或一件事不懂得自我保护或冒险行为而遭受失败或灾祸。
《蠪蛭》的拆分部首和笔画如下:
部首:虫
笔画:11画
《蠪蛭》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史记·卷52》中的《平津侯者传》:“蠪蛭螫躁奸危亡。”直到现代汉语中,它依然用于形容冒险行为的贬义之意。
在繁体字中,蠪蛭的写法为「蠆螄」。
在古代汉字中,蠪蛭的写法可能有所不同。例如,明代《康熙字典》中记录了「蠆」的写法,意为病虫咬人的虫名。同时,明代《说文解字注》中也有一种写法为「螫」,意为叮咬、刺。
以下为一些使用《蠪蛭》的例句:
他的胆量太大了,总是做些蠪蛭行为,结果自食其果。
那些不顾后果的蠪蛭行为,让他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他真是个蠪蛭,不知道自己的能力有限。
一些与《蠪蛭》相关的词语如下:
组词:蠪蛭行为、蠪蛭之徒
近义词:蛇鼠同穴、自掘坟墓、自取灭亡
反义词:稳健、谨慎、审慎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