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倘使,倘若。 唐 孟云卿 《途中寄友人》诗:“儻使长如此,便堪休去程。” 清 秦曾熙 《小螺庵病榻忆语跋》:“儻使得赋于归,以其所以事父母者事翁姑,则宗族间詎不又嘖嘖称贤妇歟?” 鲁迅 《坟·摩罗诗力说》:“傥使置身当时,与古民同其忧患,则颓唐侘傺,复远念 盘古 未生,斧凿未经之地,又事之所必有者已。”
“傥使”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为tǎng shǐ,其含义和用法如下:
“傥使”同“倘使”,表示假设关系,意为“倘若、假使”,常用于引出某种假设条件下的结果()。例如:
- 唐·孟云卿《途中寄友人》:“傥使长如此,便堪休去程。”
- 鲁迅《摩罗诗力说》:“傥使置身当时……复远念盘古未生。”
若遇到将“傥使”解释为“临时调派人员”的情况,可能是对词义的误解或特定语境下的引申,需结合上下文判断()。
“傥使”的核心意义是表达假设关系,需结合古籍和权威释义理解。如需进一步验证,可参考《汉语大词典》或《古代汉语虚词词典》。
傥使是一个古老的汉字,其意思是特派的使者或者特使。在现代汉语中,傥使常常用于指代为了完成一项任务而被派遣出去的人。
傥使的部首是亻(人字旁),它是由“人”的字旁和“丞”的字全组成。傥使一共有15个笔画。
傥使源自于古代文字,最早出现在先秦时期的文献中,并在以后的历史中得到广泛使用。在繁体字中,傥使的写法与简化字相似,只是在笔画的结构和排列上有所差异。
在传统的汉字书写规范中,傥使的写法是“儃使”。这种写法在古代非常常见,而现代通用的简化字写法则是“傥使”。
1. 这位大使为了推动两国关系的发展而被派来,可以说是一位傥使。
2. 傥使匆匆赶到了会议现场,以便及时传达重要信息。
傥使的相关词汇有:傥来(指特派来的使者)、傥该(指特派的责任)。
与傥使近义的词汇有:特使、特派、使者。
与傥使反义的词汇有:国内使者。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