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a notice to reassure the public]∶原指新官上任或社会发生动乱之后官府张贴的安定民心的布告
(2) [advance notice]∶现比喻开会或进行某项工作前把内容事先通知群众
安定民心的告示。 清 王元榜 《庚癸纪略》卷下:“散给安民告示。”《上海小刀会起义史料汇编·忆昭楼洪杨奏稿·八月初三日嘉定染房致颜五峰信》:“城上插尖角黑旗,有‘顺天行道’四字,并出安民告示。”
“安民告示”是一个汉语成语,其含义和用法可从以下方面综合解释:
注:如需了解更详细的古籍原文或现代用法案例,可参考《洪秀全演义》等文献,或查看网页中的出处说明。
《安民告示》是一种古代政府发布的公告或通知,旨在告知民众某项政策、法规或重要事项。它可以是各级政府、官方机构或者统治者发布的,以便将消息传达给广大市民。
《安民告示》这个词可以拆分成三个部分:安(mǐn)、民(mín)、告(gào)示(shì)。
「安」字的部首是「宀」,共有6画; 「民」字的部首是「氏」,共有5画; 「告」字的部首是「言」,共有7画; 「示」字的部首是「示」,共有5画。
《安民告示》这个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在古代,各级政府会发布告示,以确保政策的宣传和执行。这些告示可以在官方场所、市集、街道等公共场所张贴或公布。
在繁体字中,「安民告示」的写法为「安民告示」,没有变化。
在古时候,汉字的书写形式可能与现代有些不同。但是,「安民告示」这个词的古代写法与现代写法基本相同,没有太大变化。
政府今天发布了一份《安民告示》,通知市民做好防汛准备措施。
1. 安抚民心:政府及时发布了安抚民心的告示,平息了市民的不安情绪。 2. 民意调查:政府通过民意调查,了解市民对政策的看法和需求。
1. 通告:政府发布通告,告知市民关于公共事务的重要信息。 2. 告示:市政府发布告示,提醒市民注意交通安全问题。
1. 不公告示:政府在事关民生的问题上未及时发布公告,导致市民不了解相关政策。 2. 不告而别:政府未提前通知市民,突然取消了某项政策或活动。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