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经纶手的意思、经纶手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经纶手的解释

治国的良才。 宋 辛弃疾 《水龙吟·甲辰岁寿韩南涧尚书》词:“渡 江 天马南来,几人真是经纶手?” 明 唐顺之 《与胡梅林总督书》:“古人经纶手大率忙时閒做,閒时忙做,知公亦然也。” 清 孙枝蔚 《万开来宪副招饮园林留赠》诗之二:“暂袖经纶手,弥高著作才。”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经纶手是汉语中一个富有文化意蕴的词汇,其含义可从字源、本义及引申义三个层面解析:

一、字源与基本释义

  1. “经纶”本义

    “经纶”原指整理丝缕的动作。《说文解字》释“经”为“织纵丝”,“纶”为“青丝绶”,本义均与丝织相关。两字组合后引申为筹划、治理国家大事,如《周易·屯卦》云:“君子以经纶”,即喻治国如理丝,需条理分明。

  2. “手”的象征义

    “手”在此非指肢体,而是代指具备特定才能的人(如“能手”“高手”)。故“经纶手”直译为“善于治理国事的人才”。

二、文学与历史语境中的深层含义

  1. 治国安邦之才

    该词多见于古典诗文,特指具有雄才大略、能统筹国政的杰出人物。如辛弃疾《水龙吟·甲辰岁寿韩南涧尚书》名句:“渡江天马南来,几人真是经纶手?” 以“经纶手”赞誉韩元吉的治国才能,暗含对南宋缺乏栋梁之才的慨叹。

  2. 智慧与谋略的象征

    在传统文化中,“经纶手”常与“庙堂之器”“股肱之臣”并提,强调其运筹帷幄、定国安邦的卓越能力。《宋史》称范仲淹“胸中自有数万甲兵”,即属此类经世之才的典型写照。

三、现代用法与权威释义

据《汉语大词典》定义,“经纶手”即“治国的良才”,多用于形容在政治、经济或重大事务中展现非凡组织与决策能力者。现代语境中亦可引申为某领域的顶尖规划者或战略家,但核心仍保留对“大格局谋划力”的推崇。


权威参考文献:

  1. 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点校本)
  2. 辛弃疾《稼轩长短句》(上海古籍出版社)
  3. 脱脱《宋史·范仲淹传》(中华书局)
  4. 罗竹风《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网络扩展解释

“经纶手”是一个汉语成语,指具备卓越治国才能或处理复杂事务能力的人。以下是详细解释:

  1. 基本含义
    该词源于“经纶”的本义——整理蚕丝(),后引申为筹划、治理国家大事的能力。“经纶手”即指能将这种才能付诸实践的治国良才,尤其在政治、管理领域展现杰出能力()。

  2. 词源与演变

    • “经纶”最早见于《礼记·中庸》:“惟天下至诚,为能经纶天下之大经。”指治国理政的谋略。
    • “经纶手”在宋代文献中逐渐定型,如辛弃疾《水龙吟》中“几人真是经纶手”,表达对治国能臣的呼唤()。
  3. 使用场景
    多用于形容政治家、军事家或组织管理者,强调其宏观规划与执行能力。例如明代唐顺之在书信中以“经纶手”称赞胡梅林总督的治国才能()。

  4. 近义与关联词
    近义词包括“栋梁之才”“济世之才”,而“满腹经纶”则侧重形容个人学识储备,与“经纶手”强调实践能力形成互补()。

如需进一步了解该词在古典文学中的具体用例,可参考辛弃疾、唐顺之等历史文献来源()。

别人正在浏览...

阿毗昙白澒蔽闇幖幖仓粮拆散长素耻骂词彩大别名荡隳对数函数恶诗浮家泛宅芙蓉园复辙好勇合匝烘篮厚貌深情怳惑翬矫家姐见惯不惊贱息骄觖娇养家邱结韤捷音记录片,纪录片阱坑进给量集取鸡鹜争食居中肯綮轮船緑暗红稀旅社蝱蝇门下晩生靡然向风镍铬丝畔离清耿觑付缮理少奶奶生擦擦式法庶慎司徒蒐辑肃振堂矞讨债外江话小衙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