束炬的意思、束炬的详细解释
束炬的解释
(1).扎火把。亦指举火把。 宋 刘克庄 《戴秀岩》诗:“外狭中乃宽,始闇俄忽明。縻腰尚恐堕,束炬方可行。”
(2).犹言一把火。 清 吕留良 《<赖古堂集>序》:“先子於丧乱颠躓之后,举平生所作,畀之束炬。”
词语分解
- 束的解释 束 ù 捆住,系:束缚。束装(整理行装)。束发(?)。束之高阁。束手无策。 量词,用于捆在一起的东西:束修(十条干肉,原指学生送给老师的礼物,后指给老师的报酬)。 聚集成一条的东西:光束。电子束。 控
- 炬的解释 炬 ù 火把:火炬。目光如炬。付之一炬。 笔画数:; 部首:火; 笔顺编号:
网络扩展解释
“束炬”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shù jù(注音:ㄕㄨˋ ㄐㄩˋ),其含义可从以下两方面解析:
一、基本含义
-
扎火把/举火把
指将可燃物捆绑制成火把,或手持火把照明。例如宋代刘克庄在《戴秀岩》诗中描述洞穴探险时提到:“縻腰尚恐堕,束炬方可行”,说明在狭窄昏暗的环境中需手持火把前行。
-
比喻焚烧
引申为“用一把火烧毁”。例如清代吕留良在《<赖古堂集>序》中写道:“举平生所作,畀之束炬”,意为将毕生作品付之一炬。
二、结构与应用
- 字形结构:“束”为独体结构,意为捆绑;“炬”为左右结构,指火把或燃烧物。
- 应用场景:多用于文学或历史语境,描述照明、探索或焚烧行为,现代日常使用较少。
三、总结
“束炬”既可指具体的火把使用,也可象征毁灭性焚烧。其含义需结合上下文判断,常见于古诗文或历史文献中。
网络扩展解释二
束炬(shù jù)是指用束着的木柴或火把点燃的烈火。它的拆分部首是木和火,其中木是左边的部首,代表着燃烧物体的木柴;火是右边的部首,代表着火焰。束炬一词的笔画数目为11画。
据考证,束炬一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汉语,“束”意为束缚或捆绑,“炬”意为火把。古代使用束炬作为路灯、照明或者作为标志物点燃时,可以有效地束缚和集中火焰,使其更加明亮耀眼,方便人们使用。
繁体字中,束炬的写法为「束ノ」,其中「ノ」是表示火的部分,与简体中的「炬」相同。
在古时候的汉字写法中,束炬的古字形为「瞰」,像一个蜷曲的人体形态,下面有火焰的形状,寓意着人们举着火把,蜷曲身体去照明。
以下是几个使用束炬一词的例句:
1. 在古代,人们常常举着束炬走在夜路上。
2. 祭祀时,我们会点燃束炬,向神灵致敬。
3. 部队在训练中使用束炬进行火焰过瞬间。
相关的组词有:束柴、炬火、点燃、明亮等。
近义词为:火把、火炬、火焰等。
反义词为:熄灭、熄火、疲软等。
总结而言,束炬是指用束着的木柴或火把点燃的烈火。它代表了古代照明工具的一种形式,通过束缚和集中火焰,使其更加明亮耀眼。束炬在文化和历史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被广泛应用于古代的路灯和仪式等场景中。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