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聋喑 ”。聋哑。比喻沉闷闭塞、上下情不通的局面。《晏子春秋·谏下十七》:“下无言则上无闻矣。下无言,则吾谓之瘖;上无闻,则吾谓之聋。聋瘖,非害治国家如何也。”《子华子·晏子问党》:“聋喑之朝,上有放志,而下多忌讳。” 清 顾炎武 《华下有怀顾推官》诗:“鐘吕久不鸣,乾坤尽聋喑。”
聋瘖(lóng yīn)是汉语中一个较为罕见的复合词,由“聋”(听觉丧失)和“瘖”(失语)组合而成,专指同时丧失听觉与语言能力的严重生理障碍。以下从词源、医学定义及引申义三方面详细阐释:
词义构成
二字叠加强调双重感官功能障碍,属中医古籍中对重度残疾的特定表述。
医学定义
在传统医学语境中,“聋瘖”多指先天或后天疾病(如温病、惊风)引发的听力与语言能力联合丧失。《黄帝内经·素问》提及“聋瘖”为少阳经病变的典型症状,现代医学则归类为“聋哑症”(deaf-mutism),病因包括遗传、感染或脑损伤。
社会象征
古文献常以“聋瘖”隐喻信息隔绝或沟通无能。如《淮南子》以“聋者可使瘖”比喻封闭认知的状态。
文学修辞
诗词中借“聋瘖”抒写孤独困境,如清代黄景仁“身似聋瘖谁共语”,暗喻知音难觅的寂寥。
上海辞书出版社,ISBN 978-7-5326-3150-6,第8卷第102页。
人民卫生出版社,ISBN 978-7-117-02874-0,“聋哑”条目。
中华书局,ISBN 978-7-101-05912-3,卷九“热论篇”。
“聋瘖”是汉语中融合医学与文化的特殊词汇,其释义需结合传统医学理论及文献用例方能完整呈现。
“聋瘖”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方面解析:
如需进一步考证具体文献,可参考《汉语大词典》或《晏子春秋》注本。
熬稃尝酒超走茶神逞法冲散刺史大权独揽雕心鴈爪底老迪哲冬年节东逃西窜东一耙子西一扫帚恩施法宫烦燠旛幢蜂蜨浮瓜沉李负立付治关节炎古赋诡词贵严豢圉鞯汗熸亡燋心进计稽閲婪官亮詧流芳百世鸾交凤俦路隅面势弥历清净无为轻怜痛惜染衣宂闹摄袂摄试视频实收寿圹殊翁丝缗私义宿物汤厨田人抟空捕影徒官屯悴望山慰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