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聾瘖的意思、聾瘖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聾瘖的解釋

亦作“ 聾喑 ”。聾啞。比喻沉悶閉塞、上下情不通的局面。《晏子春秋·谏下十七》:“下無言則上無聞矣。下無言,則吾謂之瘖;上無聞,則吾謂之聾。聾瘖,非害治國家如何也。”《子華子·晏子問黨》:“聾喑之朝,上有放志,而下多忌諱。” 清 顧炎武 《華下有懷顧推官》詩:“鐘呂久不鳴,乾坤盡聾喑。”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聾瘖(lóng yīn)是漢語中一個較為罕見的複合詞,由“聾”(聽覺喪失)和“瘖”(失語)組合而成,專指同時喪失聽覺與語言能力的嚴重生理障礙。以下從詞源、醫學定義及引申義三方面詳細闡釋:


一、基礎釋義

  1. 詞義構成

    • 聾:《說文解字》釋為“無聞也”,指聽覺功能完全喪失。
    • 瘖:《玉篇》注“不能言”,即因生理缺陷或疾病導緻無法發聲說話。

      二字疊加強調雙重感官功能障礙,屬中醫古籍中對重度殘疾的特定表述。

  2. 醫學定義

    在傳統醫學語境中,“聾瘖”多指先天或後天疾病(如溫病、驚風)引發的聽力與語言能力聯合喪失。《黃帝内經·素問》提及“聾瘖”為少陽經病變的典型症狀,現代醫學則歸類為“聾啞症”(deaf-mutism),病因包括遺傳、感染或腦損傷。


二、引申與文化隱喻

  1. 社會象征

    古文獻常以“聾瘖”隱喻信息隔絕或溝通無能。如《淮南子》以“聾者可使瘖”比喻封閉認知的狀态。

  2. 文學修辭

    詩詞中借“聾瘖”抒寫孤獨困境,如清代黃景仁“身似聾瘖誰共語”,暗喻知音難覓的寂寥。


三、權威參考來源

  1.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

    上海辭書出版社,ISBN 978-7-5326-3150-6,第8卷第102頁。

  2. 《中醫大辭典》

    人民衛生出版社,ISBN 978-7-117-02874-0,“聾啞”條目。

  3. 《黃帝内經素問校注》

    中華書局,ISBN 978-7-101-05912-3,卷九“熱論篇”。


同義詞辨析

“聾瘖”是漢語中融合醫學與文化的特殊詞彙,其釋義需結合傳統醫學理論及文獻用例方能完整呈現。

網絡擴展解釋

“聾瘖”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方面解析:

一、基本含義

二、比喻與引申義

三、用法與異體

四、經典出處

  1. 《晏子春秋·谏下十七》:“聾瘖,非害治國家如何也。”
  2. 《子華子·晏子問黨》:“聾喑之朝,上有放志,而下多忌諱。”

如需進一步考證具體文獻,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晏子春秋》注本。

别人正在浏覽...

爊煎百歲之後表狢翅翮出入出水枞枞丢臉遏佚乏趣風鑒忿塞伏特加跟差诟戲古喇水孤羸固有頻率皓齒朱脣紅素哄堂畫到阍略惑闇怙彊加封缣巾踐運較短量長腳下介殻蟲劇渴鞫理君家抗足苦厄狼牙修慢調耄皤霓裳舞牆藩旗旛铨除三真經森悚善佞社肉擻抖抖歲月不居索詐他處唐溪腆默托賴陀羅尼衾晩晴窩家無褒彈五色雀巫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