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九川的意思、九川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九川的解释

九州的大河。《书·益稷》:“予决九川,距四海。” 孔 传:“决九州名川,通之四海。”《国语·周语下》:“决汨九川,陂障九泽。”一说指九条河川。 北周 庾信 《燕射歌辞·羽调曲》:“涤九川而赋税,乘 三危 而纳锡。” 清 龚自珍 《阮尚书年谱第一叙》:“九川行地,溯学海而波澄;三台烛天,指文星而度正。”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九川是汉语中的历史地理名词,特指中国古代文献中记载的九条著名河流。这一概念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主要源于先秦典籍对华夏水系的地理概括与象征性表达,其具体所指在不同文献中略有差异,但核心意义指向中华文明发源的核心水域体系。

一、基本释义与文献溯源

  1. 本源记载

    最早系统记载见于《尚书·禹贡》,大禹治水时“奠高山大川”,划分九州的同时梳理主干河道,“九川”即九州境内的代表性大河。汉代孔安国传释:“九川涤源”,指疏通九条大川的源头。

    《史记·夏本纪》沿袭此说,称禹“开九州,通九道,陂九泽,度九山”,其中“九道”即九川水道。

  2. 具体河流考辨

    历代学者对“九川”具体所指存在不同见解,主流观点依据《禹贡》归纳为:

    • 弱水、黑水、黄河、漾水(汉水)、长江、沇水(济水)、淮水、渭水、洛水

      这一体系覆盖华夏核心区域,如黄河、长江为干流,济、淮、渭、洛为重要支流,弱水与黑水则象征西部边陲水系(《汉书·地理志》引《禹贡》注)。

二、文化象征与演变

  1. “九州”的地理对应

    九川与九州形成空间映射关系,如黄河对应冀州、济水对应兖州、淮水对应徐州等,体现古代“山川形便”的行政区划思想(唐代杜佑《通典·州郡典》)。

  2. 哲学与政治隐喻

    在《吕氏春秋》《淮南子》等典籍中,“九川”被抽象为“天地水道纲维”,象征自然秩序与王权对疆域的统御。如《淮南子·地形训》将九川与九天、九塞等并列,构建宇宙模型。

  3. 后世文学化用

    唐宋诗词常以“九川”代指天下河山,如李白《公无渡河》“九州始蚕麻,九川方荡潏”,借大禹治水典故抒发恢弘气象。

三、学术争议与补充

部分文献如《汉书·沟洫志》将“九河”(黄河下游九条分流)与“九川”混同,实为狭义理解。清代考据学家戴震在《水地记》中强调,《禹贡》九川是“举其大而摄小”,非机械限定九条。

参考资料

  1. 《尚书正义》孔颖达疏,中华书局影印阮元校刻本
  2. 《史记》卷三·夏本纪,中华书局点校本
  3. 《汉书·地理志》班固撰,上海古籍出版社
  4. 《通典》杜佑著,浙江古籍出版社
  5. 《淮南鸿烈集解》刘文典撰,中华书局
  6. 《李太白全集》王琦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7. 《戴震文集》水地记篇,清华大学出版社古籍丛刊

网络扩展解释

“九川”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一、基本释义

  1. 核心定义
    指九州的大河,出自《尚书·益稷》中的“予决九川,距四海”,意为疏通九州的主要河流,使其通向四海。

  2. 另一种释义
    部分文献认为“九川”特指九条具体河川(如《国语·周语下》提及“决汨九川”),但这一说法属于次要解释。

二、详细解读

三、使用场景

四、相关扩展

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尚书》《国语》等古籍,或查阅汉典、查字典等权威词典。

别人正在浏览...

班随笨嘴笨舌不惜工本成寝车载驰马试剑痴挣垂典葱灵蛋花汤雕涸雕甿帝国主义奋不顾命風性分撇高断鬲絶公共积累过眼烟云海瑞海鱼憨劲黑林横矛健捷嗟忧老帐犂耕林业漏迹鲁莽灭裂茅菅摩尼拿顶昵嬖逆行女真文潘陆片时千溢傔卒乞寒胡秦公子秦晋之缘羣族少时饰边诗传受惊庶群撕开踢躂土改王母枉抑陷车香蹬啸鸢饩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