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指摩尼教。 波斯 人 摩尼 所创立的宗教。其教宣扬光明与黑暗对立,为善恶本原。 摩尼 为明的代表,故摩尼教又称明教、明尊教。传入 中国 的时间有不同说法。 唐 武后 延载 元年, 波斯 人 拂多诞 持《二宗经》来朝, 唐 代宗 大历 三年在 长安 建摩尼寺,赐额 大云光明寺 。其教多在 长安 、 洛阳 及西域商人中流行。 唐 人亦称其教徒为摩尼。《旧唐书·回纥传》:“五月, 迴鶻 宰相、都督、公主、摩尼等五百七十三人入朝迎公主,於鸿臚寺安置。”《新唐书·回鹘传上》:“ 元和 初,再朝献,始以摩尼至。”
(2).梵语宝珠的译音。也作“末尼”。 晋 葛洪 《抱朴子·广譬》:“摩尼不宵朗,则无别於磧砾。” 唐 颜真卿 《抚州戒坛记》:“严身瓔珞,照耀有摩尼之光。” 金 雷渊 《济南珍珠泉》诗:“轻明疑夜光,洁白真摩尼。” 明 唐寅 《金粉福地赋》:“三重银户,入九曲之摩尼。”
(3).泛指佛珠。 清 赵翼 《村舍即事》诗:“床无阿堵烦人举,手有摩尼诵佛持。”
(4).水窦。《百喻经·水窦喻》:“妇语人言:我夫已觉,更无出处。唯有摩尼可以得出。胡以水竇名为摩尼,欲令其人从水竇出。”
“摩尼”是一个多义词,具体含义需结合语境理解,主要包含以下解释:
宗教创始人
摩尼(Mani,216年-274年)是摩尼教的创立者,出生于波斯安息王朝的巴比伦北部(今伊拉克境内)。其教义核心为“二宗三际论”,主张光明与黑暗对立,并预言光明终将战胜黑暗。因摩尼被视为“光明使者”,摩尼教在中国又称“明教”。
在中国的传播
摩尼教于唐代传入中国。据记载,武则天延载元年(694年),波斯人拂多诞携《二宗经》来朝;唐代宗大历三年(768年)在长安建“大云光明寺”,成为摩尼教的重要传播中心。
梵语“宝珠”的音译
梵语中“摩尼”(मणि,maṇi)意为珍宝、宝珠,佛教经典中常以此象征智慧或佛法,如“摩尼珠”。例如《抱朴子》提及“摩尼不宵朗,则无别於磧砾”。
泛指佛珠
引申为佛教徒诵经时使用的念珠,如清代赵翼诗句“手有摩尼诵佛持”。
水窦(较少用)
部分文献中“摩尼”指水窦(出水口),但此用法较为罕见。
摩尼教在历史中曾与回鹘(回纥)政权关系密切。例如《旧唐书·回纥传》记载,回鹘使者、摩尼教徒曾入唐迎接公主,反映出该教在唐代西域商人和贵族中的影响力。
如需进一步了解摩尼教教义或历史事件,可参考《二宗经》相关研究及唐代宗教史文献。
摩尼是一个汉字词语,意思是指磨得很滑、光滑,也可以指研磨得非常精细的东西。
摩字的部首是手,总笔画数为16。
摩字的出处是《说文解字》,并在《康熙字典》中有详细解释,它是由手和砏(音同贝)两个字组合而成。
摩字的繁体为魔。
古代汉字写作摩尼(魔)字的时候,手的部分更为清晰,而砏部分则写作砏字。
1. 她用磨砂纸将木制物品磨得摩尼般光滑。
2. 他的技艺已经磨得如同摩尼一般精细了。
摩尼光、摩尼者、摩尼如玉。
光滑、润滑、细腻。
粗糙、粗糙、脆糙。
宝海比权量力崇好打成平手大礼服灯心草电热杯殿庭雕甍谛分审布帝师迪知断制发令繁丽烦恹飞狐道摓策焚溺概用感激不尽关汉卿嫢嫢豪异合闹皇规寋鄂绛霄楼坚朴徼荣进伎醵费喹啉凉阁连肩旅獒明光瓦亮螟蛉子内户牌风咆哮西风僻然蕲笛凄悷钦隆秋韵伤摧烧香引了鬼来示戒嘶啸私易送佛嗉袋外公违卯位望问辠衔璧小兵小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