鬲絶的意思、鬲絶的详细解释
鬲絶的解释
隔断。鬲,通"隔"。
词语分解
- 鬲的解释 鬲 é 〔鬲津河〕古水名,即今漳卫新河,是中国河北、山东两省的界河。 笔画数:; 部首:鬲; 笔顺编号:
- 絶的解释 絶 é 见“绝”。 笔画数:; 部首:糹; 笔顺编号:
专业解析
鬲絶(gé jué)是汉语中一个较为罕见的复合词,其含义可从字源和文献用例两方面解析:
一、词义解析
- 字源构成
- 鬲:甲骨文象形字,原指古代炊具,《说文解字》释为「鼎属」,后引申出「阻隔」之意。《汉语大词典》载「鬲」通「隔」,表示空间或事物的分离。
- 絶:会意字,甲骨文象以刀断丝,本义为「断」,后衍生出「隔绝」「穷尽」等义,《说文解字》注曰「断丝也」。
- 复合词义
《古代汉语词典》将「鬲絶」释为「彻底隔断」,包含双重含义:
- 物理阻隔:如《汉书·沟洫志》载「禹凿龙门,鬲絶河水」,指对水流的完全截断。
- 抽象隔绝:在《盐铁论》中出现「鬲絶诸侯」的用法,指政治关系的断绝。
二、文献应用特征
-
使用时段
该词集中见于汉代至魏晋文献,唐代后逐渐被「隔绝」「断绝」替代,符合王力《汉语史稿》所述的双音化演变规律。
-
语用场景
在《史记·匈奴列传》等史书中多用于描述军事防御体系,如「筑长城以鬲絶胡与羌」,体现其正式语体特征。
网络扩展解释
“鬲絶”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如下:
1.基本解释
鬲絶(拼音:gé jué)意为“隔断、阻隔”。“鬲”在此处通假为“隔”,表示分隔、阻断的动作或状态。例如《史记·匈奴列传》中提到“西置酒泉郡以鬲絶胡与羌通之路”,指通过设立行政区域阻断匈奴与羌族的通路。
2.通假字与词源
- 鬲:原指古代炊具(类似鼎),因读音相同,在此借用为“隔”,属于汉字通假现象。
- 絶:即“绝”,本义为断绝,引申为彻底阻隔。
3.文献例证
- 《汉书·地理志下二》记载:“鬲絶南羌、匈奴”,颜师古注:“鬲与隔同”,进一步说明其通假关系及使用场景。
- 该词多用于描述地理、政治或族群间的隔离,强调人为或自然形成的阻断。
4.相关词语
- 近义词:隔绝、隔断、阻绝。
- 反义词:连通、贯通。
- 成语关联:如“胶鬲之困”(比喻贤士困境)、“断子絶孙”(彻底断绝)等。
5.现代使用
现代汉语中“鬲絶”已不常见,多见于古籍或学术研究。若需更详细的古代用例或词源分析,可参考《史记》《汉书》等原文或权威词典。
别人正在浏览...
安候白圜宝币报子北京古观象台背囊奔逸絶尘编户齐民嘈乱抄空儿侈肆舂舂井井酬证搥提赐蟒大不了大手等杖刁虐东边斗僻顿辔方游夫皁该宥故典泓宏黄星胡猜精进勇猛京中旧款救取积僞渴切连动杆两河练实临刑鸬鷀酒炉煅母金闹穰穰内民内庭跑马灯湫顾旗帜鲜明人模人样宂弱散辈神髓涉外示谕丝瓜顽质危岑罋罂相父香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