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歌名。相传 唐尧 时有老人击壤而唱此歌。 汉 王充 《论衡·艺增》:“传曰:有年五十击壤於路者,观者曰:‘大哉, 尧 德乎!’击壤者曰:‘吾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 尧 何等力!’”按,《艺文类聚》卷十一引 晋 皇甫谧 《帝王世纪》所引歌辞略异,末句作“帝何力於我哉!” 明 无名氏 《鸣凤记·幼海议本》:“息风波,固皇图,愿见康衢《击壤歌》。”
《击壤歌》是中国古代一首极具代表性的民谣,其内涵可从以下维度解析:
一、定义与起源
该词最早见于《左传·襄公二十三年》,后由汉王充《论衡·艺增》及晋代《帝王世纪》等文献记载。相传尧帝时期,八九十岁老人在田间击壤(一种投掷木块的游戏)而歌,展现百姓自给自足的悠然生活。所谓“击壤”,指用木制玩具(前宽后窄,形如鞋)进行的投掷游戏,兼具娱乐与劳动技能训练功能。
二、内容解析
歌词仅四句:“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
三、文化意义
四、争议与演变
关于“击壤”释义存在两说:一为敲击土坯发声(批判社会现象的载体),二为投掷游戏(反映劳动技能)。历代文人多取后者,将其逐渐符号化为田园牧歌的象征。
《击壤歌》是一首古代民歌,也是中国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它是由古人用来祈求丰收的歌曲。歌词以击壤的方式向神灵祈祷,希望能够获得丰收和平安。
根据《康熙字典》,击壤歌的部首是“手”和“土”,其笔画数为11画。
击壤歌最早出现在中国古代的农耕社会中,起源于祭祀活动。人们在播种或谷物成熟前,通过击打壤以示尊敬,并祈求来年的丰收和幸福。后来,这种祭祀活动逐渐演化为一种歌曲形式,也就是我们现在所熟知的击壤歌。
击壤歌的繁体字为「擊壤歌」。
在古代,击壤歌的汉字写法与现代写法略有不同。其中,“歌”的古代写法为「揭」。因此,击壤歌的古代汉字写法为「擊壤揭」。
1. 农民在田间唱着击壤歌,期望来年能够有一个丰收的季节。
2. 在传统的祭祀仪式中,击壤歌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击壤歌的组词有:击打、壤土、歌曲。
击壤歌的近义词有:土地祈福歌、丰收颂歌。
击壤歌的反义词为:不祈求、不吉祥。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