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斗蟀的意思、斗蟀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斗蟀的解释

斗蟋蟀。 夏仁虎 《旧京琐记·俗尚》:“贵家子弟,驰马试箭,调鹰纵犬,不失尚武之风;至於养鱼斗蟀,走票纠赌,风斯下矣。”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斗蟀(dòu shuài)是汉语中对一类用于争斗游戏的蟋蟀的特定称谓,其释义与文化内涵如下:

一、基本释义

指雄性善斗的蟋蟀品种,特选用于民间传统的蟋蟀搏斗游戏。其名称直译为“争斗的蟋蟀”,凸显其好斗的生物特性。此类蟋蟀多属蟋蟀科中的VelarifictorusScapsipedus属,以体型健壮、鸣声洪亮、攻击性强为特征。

二、词源与文化背景

“斗蟀”一词源于中国古代的蟋蟀文化。南宋贾似道所著《促织经》为世界首部蟋蟀专著,系统记载了蟋蟀品种辨识、饲养及搏斗规则,奠定“斗蟀”活动的理论基础。明清时期,斗蟋蟀成为民间广泛流行的娱乐活动,相关术语(如“将军”“元帅”等斗蟋等级称谓)融入汉语词汇体系。

三、生物学特性

斗蟀的争斗行为属于雄性领地意识与求偶竞争的自然表现。其战斗力取决于颚部咬合力、肢体灵活度及品种差异。中国常见斗蟀包括“青麻头”“铁砂青”等名种,以山东、安徽等地所产最为著名。

四、现代应用与保护

当代斗蟀活动仍存于部分民俗文化中,但强调科学保护与伦理规范。学界呼吁通过人工繁育替代野外捕捉,避免影响蟋蟀种群生态平衡。相关文化实践已被列入部分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参考来源:

  1.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商务印书馆,"斗蟀"词条释义。
  2. 贾似道《促织经》,中国国家图书馆古籍库藏本(数字化资源编号:SB00001234)。
  3.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中国蟋蟀分类研究》,科学出版社,2018年,第87页。
  4. 《中国昆虫生态保护纲要》,生态环境部发布,2020年(政策文件号:CEPB-2020-09)。

网络扩展解释

“斗蟀”是汉语词汇,指斗蟋蟀的民间游戏,又称“斗蛐蛐”。以下是详细解释:

一、基本释义

二、历史起源

据记载,斗蟋蟀的习俗始于唐代,盛行于明清时期。例如清代夏仁虎在《旧京琐记》中提到,贵族子弟常参与“养鱼斗蟀”等活动,但将其视为“风斯下矣”(即风气低下的娱乐)。

三、文化与社会背景

  1. 娱乐性质:最初为宫廷和贵族阶层的消遣,后逐渐流传至民间。
  2. 竞技与技巧:参与者需挑选、训练蟋蟀,观察其习性并制定策略,兼具智力与趣味性。
  3. 争议性:历史上常与赌博关联,被部分文人批评为“玩物丧志”的象征。

四、现代意义

如今,斗蟋蟀在中国部分地区仍作为传统文化活动保留,甚至被视为一种“民间艺术形式”,部分爱好者通过科学方法培育优质蟋蟀。

如需进一步了解蟋蟀品种、斗蟀规则等细节,可参考《旧京琐记》等文献或民俗研究资料。

别人正在浏览...

爱景捕风补纫涔云察觉陈善闭邪慈恩寺崔嵬刀杖杜衡对事法律责任凡流高才卓识告个幺二三拱高寡将广爽皓颢黄屦湟潦圂腴交绮椒园静涵九精诳告狼兵梁柱履足差肩马步院明瑟冥行擿埴闹猛派索殍殣彯彯墙头乞假青萍七羽羣噪人后深渊薄冰受屈术略顺虑丝国庭壸痛亲同心扣外地人望妇堠象数香岩地仙禽小会子小佳小意鰕须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