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国难。古人以为丙午、丁未是国家发生灾祸的年份。丙丁为火,色红;未属羊,故称。 宋 代 柴望 作《丙丁龟鉴》,历举 战国 到 五代 之间的变乱,发生在丙午、丁未年的有二十一次之多。 唐 殷尧藩 《李节度平虏诗》:“太平从此销兵甲,记取红羊换劫年。” 清 龚自珍 《百字令·投袁大琴南》词:“无奈苍狗看云,红羊数劫,惘惘休提起。” 张昭汉 《隐居》诗:“怡情那管红羊劫,高卧閒听玄鹤喧。”参见“ 元二 ”。
红羊劫是中国古代谶纬学说中的灾祸代称,指丙午、丁未年易发生国难的历史循环论。该词由干支历法与五行学说结合衍生:丙、丁在十天干中属火,对应赤色;午、未在地支中分别对应马、羊,故合称"红羊"。宋代学者柴望在《丙丁龟鉴》中统计,自秦昭襄王五十二年(公元前255年)至五代后汉天福十二年(公元947年),共出现21个"红羊劫年",多与朝代更替相关。
典型史例包括唐代"安史之乱"(丙午年爆发)与北宋"靖康之变"(丁未年发生)。元代袁桷《张虚靖圜庵匾曰归鹤》云"红羊赤马悲沧海",清代黄遵宪《感事》诗"九百虞初小说流,神施鬼设诩兵谋。昨传赤兔纵横去,更见红羊肆乱游",均以红羊喻指战祸。
该概念载于《汉语大词典》《辞源》等权威辞书,清代《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价其"附会史事,颇多牵合",现代学者认为这是古人将历史事件与干支纪年对应的神秘主义解读。
“红羊劫”是中国古代谶纬学说中的术语,指代国家遭遇重大灾祸的年份,具体解释如下:
“红羊劫”特指农历丙午、丁未年可能发生的国难。因天干“丙”“丁”五行属火,对应红色;地支“午”对应马(亦称“赤马”),“未”对应羊,故合称“红羊劫”或“赤马红羊劫”。
历史文献
宋代柴望《丙丁龟鉴》统计,从战国至五代(约1200年间),丙午、丁未年共发生21次重大变乱,如安史之乱(丁未年)、黄巢起义(丙午年)等。
五行理论
丙丁属火,象征动荡;午未对应马羊,谶纬学认为火性炽烈之年易引发战乱、政权更迭等“劫数”。
年份 | 事件 | 来源 |
---|---|---|
1126-1127年 | 靖康之变(北宋灭亡) | |
1846-1847年 | 鸦片战争后社会动荡 |
“劫”源自佛教“劫波”(灾难周期),后衍伸为泛指灾难。此概念反映了古人通过天文历法解释社会变革的思维模式,需理性看待其预言性质。
百舸班品避羞朝理出版所翠菅碘酊夺服法将分济分详负床之孙庚癸鸽哨宫奏古往坏裳为袴绘卷憍暴家笥激犒即目经板金鸡纳霜金鸡石戢臧看透亏退漻泪辽天华表铃钹论友蛮触相争麻实默契遣使樵蒸庆羡侵扰起晌塞责士籍授业解惑双俸霜气横秋水陆嗣男岁破太康体太仪套间腾扑铁鸟梯己托物陈喻土壤地带性委密无华污莱息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