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九饭的意思、九饭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九饭的解释

(1).谓“尸”受饭九次。古代祭礼,由活人扮“尸”代表被祭者受饭,受饭次数因尊卑而不同。士之礼为九饭。《仪礼·有司》:“尸又三饭” 汉 郑玄 注:“士九饭,大夫十一饭,其餘有十三饭、十五饭。”

(2). 汉 刘向 《说苑·立节》:“ 子思 居於 卫 ,緼袍无表,三旬而九食。”后以“九饭”喻贫寒。 晋 陶潜 《有会而作》诗:“惄如亚九饭,当暑厌寒衣。”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九饭"是古代汉语中具有特殊礼仪含义的词汇,其核心释义指天子或诸侯在特殊场合举行的九次进食仪式。该词源自先秦礼制,《礼记·玉藻》记载"君若赐之食,则君祭先饭,遍尝膳、饮而俟,君命之食,然后食",其中虽未直接出现"九饭"二字,但已体现出等级森严的用膳程序。

从构词法分析,"九"在古汉语中既是数词又表极数,此处特指礼制规定的固定次数;"饭"作动词用,指规范的进食动作。据清代学者孙希旦《礼记集解》考证,九饭之礼包含三重内涵:其一为"三饭告饱"的礼节性推让需重复三次,合为九次;其二对应祭祀时九献之礼的配套饮食规制;其三象征"阳数之极"的天道运行规律。

在实践层面,九饭礼主要运用于两个场景:一是诸侯朝觐天子时的宴飨礼仪,通过九次程式化的取食动作彰显尊卑秩序;二是宗庙祭祀中的"尸祭"环节,代表生者与祖先的灵魂进行九次象征性共食。宋代朱熹在《仪礼经传通解》中特别强调,这种饮食礼仪"非为充饥,所以明孝养之道也",其本质是通过重复动作强化伦理纲常。

值得注意的是,九饭礼在汉代逐渐简化为三饭礼,但作为礼学概念仍被历代注疏家沿用。清代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在解释"饭"字时,特别引九饭之例说明古代"食礼之隆重,莫重于节文度数"。现代汉语中该词已不常用,主要见于研究古代礼制的学术著作。

网络扩展解释

“九饭”是一个具有双重含义的汉语词汇,其解释需结合古代礼仪与文学典故:

  1. 古代祭礼中的仪式
    指祭祀时由活人扮演“尸”(代表受祭者)接受饭食的礼仪,次数因身份尊卑而异。例如,士阶层的礼仪为“九饭”,大夫为“十一饭”,更高身份者可达十三或十五次。这一制度在《仪礼·有司》及汉代郑玄的注释中有明确记载,体现了古代等级制度在祭祀中的细节差异。

  2. 文学中的贫寒象征
    源自汉代刘向《说苑·立节》中“子思居於卫,三旬而九食”的典故,描述子思生活困顿,三十天仅吃九顿饭。后世以此比喻极度节俭或贫寒的生活状态。

关联性说明
两种含义均与“九”的少量性相关:前者通过仪式次数体现身份差异,后者以“九食”夸张表达生存艰难。需注意,现代语境中“九饭”更倾向第二种比喻义,而第一种多用于历史文献研究。

别人正在浏览...

察听逞办催索大历十才子当紧丹漆随梦旦夕之间单注丁父忧饭桶風襟凤扇丰豕焚骸服臆狗民国构闲关赏瓜田闺英闱秀回波检搜季考久游考证渴骥奔泉愧惧奎垣狼子老衰乐颠颠耒耨联床风雨两曜蔑然莫桑比克海峡棚长铅部伤家栅垒韶春沙子身非木石圣明乐神颖石斛誓禁事务主义寿毫水仙操四出腾装挑泛瓦瓯文匠相及现弄先天不足萧屏校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