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Number One Scholar,title confered on the one who came first in the highest imperial examination]∶状元
(2) [head of bandits]∶盗贼首领
(1).笙、竽等管乐器的主管。《文选·潘岳<笙赋>》:“管欑罗而表列,音要妙而含清,各守一以司应,统大魁以为笙。” 李周翰 注:“大魁,谓匏中也。”
(2).科举考试殿试第一名称“大魁”,即状元。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九:“四方举人集京都,当入见,而 宋公 姓名偶为众人之首……然其后卒为大魁。” 宋 何薳 《春渚纪闻·霍端友明年状元》:“尔迟暮至此,得一第幸甚,若果为大魁,则何天下乏才之如此也。”
(3).泛指中进士。 明 范受益 《寻亲记·报捷》:“每日忧怀,愁锁粧臺,报道儿占大魁。”
(4).指盗贼首领。 唐 韩愈 《祭马仆射文》:“歼彼大魁,厥勋孰似。”
“大魁”是一个多义词,其含义随语境不同而变化,具体解释如下:
“大魁”最常见含义指科举殿试第一名,即状元。例如宋代陆游的《老学庵笔记》记载,宋公因姓名排序偶然为首,最终成为“大魁”。这一用法在历史文献中广泛出现,如提到宋人何薳的《春渚纪闻》中也有相关用例。
在乐器领域,“大魁”指笙或竽上控制音调的核心部件。例如《文选·潘岳<笙赋>》描述:“统大魁以为笙”,李周翰注:“大魁谓匏中也(匏为乐器的共鸣箱)”。这一含义较为专业,现代使用较少。
因状元为进士之首,“大魁”也可泛称考中进士。如和5提到“泛指中进士”,但具体用例多见于古代文献的引申表达。
古代文献中,“大魁”偶指盗贼头目。如唐代韩愈《祭马仆射文》中“歼彼大魁”,即以“大魁”代指叛乱首领。这一用法较为罕见,需结合上下文理解。
“魁”本义为“为首的”,如“魁首”“罪魁祸首”,因此“大魁”可延伸为首领或第一名。现代汉语中,除历史或文学领域外,“大魁”一词已较少使用。
大魁的拆分部首为大和魁,其中大的笔画数为3,魁的笔画数为11。
大魁一词最早可追溯到《左传》中,用于形容政治家叔鲋的杰出才能和卓越贡献。以后逐渐在各个领域中使用,如文学、艺术、体育等。
大魁在繁体字中的写法是大魁。
大魁在古代汉字中的写法可能有所不同,但基本保持相似的意义。具体的古代写法因时代和地区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1. 在本次比赛中,他表现出色,成为了大魁。 2. 这本小说堪称本年度的大魁之作。
大魁的相关词汇包括:大儒、大家、大师、大杰、魁首等。
大魁的近义词包括:领袖、先锋、杰出、卓越等。
大魁的反义词包括:平庸、普通、平凡、一般等。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