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损德的意思、损德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损德的解释

有损道德的行为。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土偶》:“吾父生有损德,应无嗣,遂至促我茂龄。”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损德”是一个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指损害道德、败坏德行的行为或结果。它强调对伦理规范、善良品性的破坏,带有明确的贬义色彩。以下从词典学角度对其详细解释:


一、基本释义


二、语义延伸与用法

  1. 行为层面:

    指具体的不道德举动,如欺骗、背信、恃强凌弱等。例如:“欺瞒孤寡是为大损德。”

  2. 结果层面:

    强调行为导致的道德污点或人格贬损。如《朱子语类》云:“私欲横行,最是损德。”(来源:国学大师《朱子语类》卷十三

  3. 因果观念:

    传统文化中常与“报应”关联,认为损德会招致灾祸。如俗语“损德折寿”“损德败家”。


三、经典文献例证


四、近义词辨析

词汇 侧重差异 例句
缺德 强调道德缺失(客观状态) “随地吐痰真缺德。”
造孽 侧重因果报应(多含宗教色彩) “虐待动物是造孽啊!”
丧德 文言色彩更浓,义近“损德” “贪贿公帑,是为丧德。”

五、现代语境应用

当代使用中,“损德”多用于谴责严重违背公德的行为,如:

食品安全造假不仅是违法,更是损德之举,祸及子孙。

网络暴力对他人精神摧残,实属损德行径。


权威参考来源

  1. 《汉语大词典》(汉典“损”字释义

    释“损德”为“败坏道德”。

  2. 《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

    收录“损德”词条,引《后汉书》注:“德行有亏曰损。”

  3. 《朱子语类》卷十三(国学大师电子版

    论及人欲对道德的侵蚀,可佐证“损德”之害。


“损德”深刻体现了汉语中对道德践行的严肃审视,其批判性内涵至今仍具现实警示意义。

网络扩展解释

“损德”是一个汉语词语,其含义和用法可结合多个来源综合解释如下:

一、基本释义

“损德”指有损道德的行为,即违背社会伦理或道德准则的言行。该词最早见于清代蒲松龄《聊斋志异·土偶》:“吾父生有损德,应无嗣,遂至促我茂龄”,通过文学作品传播后被广泛使用。

二、延伸含义

  1. 道德完整性破坏
    既包括具体行为(如欺骗、伤害他人),也涉及思想观念上的偏差(如纵容恶念)。
  2. 因果关联性
    部分语境中隐含“因道德缺失导致不良后果”的因果关系,如《聊斋》案例中认为损德行为会影响子嗣命运。

三、使用场景

常见于三类语境:

  1. 日常谴责用语
    如“说句损德的话”(例句),用于批评不当言行。
  2. 文学创作
    古典小说中多用于刻画人物道德缺陷。
  3. 伦理讨论
    涉及道德评价时,指代违反公序良俗的行为。

四、相关概念

注:以上解释综合了《聊斋志异》经典用例、现代词典释义及伦理学研究,如需具体案例分析可参考相关文学作品。

别人正在浏览...

百舌之声匾壶表格标准件彩翠残心槌砧出现大学士凋翫东堂策冬赈方板放马后炮烦速飞櫩風胡轆疯蒙伏牛山高鸟尽良弓藏根熟躬耕关东出相,关西出将过市招摇诃责滑精黄金船鹘囵湖沼讲读兼葭秋水溅水价位积基树本僚仆梨膏灵妃丽气秘吝木鹤墓窟泥母硼磕濆激破茬启祯劝酧腮巴子塞车三牲绳坐十二和嗜枣夙夜不解探夥田单推亡畏钦文无加点香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