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ok at] 观看;阅览
宜于观览
(1).观察;视察。 汉 班昭 《东征赋》:“歷七邑而观览兮,遭 巩县 之多艰。” 唐 符载 《五福楼记》:“况其新栋宇重威容也,陈享宴均慈惠也,肆观览省风俗也。” 清 吴敏树 《与朱伯韩书》:“夫士穷居而寂处,读古人之书,忽若有得於其心,虽不得遭遇於时,亦愿观览海内,交其一二贤豪,相讲论以其业。”
(2).观赏;观看。 唐 韩愈 《南山诗》:“崎嶇上轩昂,始得观览富。” 元 麻革 《游龙山记》:“ 桑乾 一水,紆绕如玦,观览旷达,此 玉泉 胜处也。”《红楼梦》第十七回:“一山、一石、一花、一木,莫不着意观览。” ********* 《萍踪寄语》八:“我们一路观览,一面却常常注视车上的行程表。”
(3).阅览。《汉书·刘向传》:“书数十上,以助观览,补遗闕。” 唐 元稹 《叙诗寄乐天书》:“适值 河东 李明府 景俭 在 江陵 时,僻好僕诗章,谓为能解,欲得尽取观览,僕因撰成卷轴。” 清 陈澧 《复黄芑香书》:“前人论文之语甚多,稍暇当择録,以便观览。”
“观览”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综合解释:
观察、视察
指仔细查看或考察事物,常用于描述对自然、社会现象的审视。例如《汉书·刘向传》提到“书数十上,以助观览”,强调通过阅读观察补遗缺。
观赏、观看
侧重对景物、艺术等的欣赏。如《红楼梦》中“一山一石,一花一木,莫不著意观览”,体现对园林景观的细致观赏。
阅览
指阅读书籍或文字材料。例如唐代元稹在书信中提到友人“欲得尽取观览”,即指对诗文的全面阅读。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文献中的用法,可参考《汉书》《东征赋》等古籍,或现代作品如邹韬奋《萍踪寄语》。
观览是指通过目视或触摸等感官方式来仔细观察或审视事物的行为。它是一个动词,代表着人们积极地、有目的地观察、审视或欣赏事物的过程。
观览的拆分部首是见和目。其中,见字表示目击,目字则代表着眼睛。观览的整体构造呼应了它的含义。
观览的总笔画数为11画。它的书写方式为:丷、㇏、乂、厂、人、二、冂、兀、冖、㇒、丶。
观览是现代汉字,源于古代文字繁体的演变。它的繁体字形为「觀覽」。在繁体字中,「觀」字引申为观察或观看,「覽」则表示审视或浏览。
在古代,观览的写法并不相同。古汉字「觀覽」的观字与现代观字不同,它是由「竹旁」和「耳朵旁」组合而成。而覽字则相对保持了相似的形状。
1. 他躺在草地上,静静地观览天空中的云彩。
2. 我喜欢去博物馆观览艺术品,感受文化的魅力。
观览可以通过加上不同的前缀或后缀形成其他相关词汇,如「观览者」(观察或审视事物的人)、「观览台」(用于观看比赛或演出的平台)、「观览船」(供游客观赏风景的船只)等。
观览的近义词包括:观察、审视、瞻仰、浏览等。这些词都强调通过视觉或其他感官来留心或仔细审视事物。
观览的反义词是视而不见,表示对事物不加留意或不关注。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