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比喻近旁。《新唐书·苑君璋传》:“今粮尽众携,不即决,恐衿肘变生, 孝政 不忍见祸之酷也。”
(2).谓衣襟与袖子。 宋 刘克庄 《念奴娇》词:“彷彿 曾子 当年,商歌满屋,衣不完衿肘。”自注:“ 曾子 捉衿而肘见。”
“衿肘”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为jīn zhǒu,其含义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字面意义
由“衿”(衣领或衣襟)和“肘”(手臂弯曲处)组成,本义指衣襟与袖子相连的部分。例如宋代刘克庄的词中“衣不完衿肘”,即形容衣衫褴褛。
比喻意义
引申为“亲近的关系”,如亲人之间互相关心、互相扶持,如同衣襟与袖子般紧密相连。此外,也比喻“近旁”,强调距离或关系的密切性,如《新唐书》中“衿肘变生”指身边可能发生变故。
《新唐书·苑君璋传》
“今粮尽众携,不即决,恐衿肘变生。”
释义:粮草耗尽、人心涣散,若不及时决断,恐身边发生变故。
刘克庄《念奴娇》
“彷彿曾子当年,商歌满屋,衣不完衿肘。”
释义:以“衿肘”描写曾子的贫困,衣衫破损、生活拮据。
若需更多古籍原文或现代用法分析,可参考汉典、查字典等来源。
「衿肘」是一个汉字词,形容一个人的性情固执不化,不肯让步或妥协。
该词的发音为jīn zhǒu,其中「衿」字的意思是背后的领口,而「肘」字意指手臂的弯曲部分。
这个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传统服饰,特别是官员平时穿的礼服。当时官员穿着的长袍上有一个背面中间逢固定位置的领口,绑带从袖子后端围到胸前。当一个官员认为自己的权威和地位应该得到尊重,不愿屈服于别人的意见时,他会高昂胸前领口,昂首挺胸,不愿和别人打成一片,即被形容为「衿肘」。
「衿肘」这个词可以拆分成两部分:「衤」(衣服)和「孚」(手臂的弯曲形状)。
「衿」的拼音是jīn,它包含了「衤」字旁并且由4个笔画组成。而「肘」的拼音是zhǒu,它由「孚」旁和7个笔画组成。
「衿肘」在繁体中的写法与简体相同,没有任何变化。
在古代的汉字写法中,「衿肘」的字形与现代写法基本相同,只是一些细节上的形状存在差异。
1. 他非常固执己见,总是衿肘别人的建议。
2. 这个领导太衿肘了,从不听取别人的意见。
1. 衿情:形容一个人的性情固执顽固。
2. 衿服:指官员或有地位的人穿着的带有领口的服装。
3. 肘弯:指手臂弯曲的部分。
近义词:倔强、固执、执拗、执着。
反义词:顺从、妥协、柔顺。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