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放走;释放。 唐 韩愈 《唐故河南令张君墓志铭》:“又多捕生鸟雀鱼鳖,可食与不可食相买卖,时节脱放,期为福祥。”《元典章·户部八·盐课》:“将 钱百四 停留在家,数令指攀平民 潘万四 等货卖私盐,要讫 王三十八 、 周显保 中统 钞三锭二十五两入己,将各人脱放,止将 钱百四 解官。”《水浒传》第五一回:“知县本爱 朱仝 ,有心将就出脱他;被 白玉乔 要赴上司陈告 朱仝 故意脱放 雷横 ,知县只得把 朱仝 所犯情由申将 济州 去。”
(2).放任不拘。 张祥龄 《半箧秋词序录》:“尚丽密者,失于雕凿……反是者又復鄙俚, 山谷 之村野, 屯田 之脱放,则伤雅矣。”
“脱放”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tuō fàng,其含义可从以下两个层面解析:
放走;释放
指解除束缚或限制,使事物或人恢复自由。该用法在古籍中较为常见,例如:
放任不拘
形容态度洒脱、不受拘束,多用于描述人的性情或行为风格。例如张祥龄的文献中曾用此义项。
如需进一步了解古籍原文或近义词(如“释放”“放任”),可参考《汉典》《沪江词典》等来源。
《脱放》是一个四字成语,通常用来形容某种行为或状态的变化,使得原本应该保持在某个位置或状况下的事物或人身体等脱离或变得不稳定。
《脱放》的拆分部首是「⺡(肉字旁)」和「⺮(竹字头)」,总共有11个笔画。
《脱放》一词源自于汉语,是中国古代时期的文字之一。在繁体中,成语《脫放》保留了原词的意义和发音。
在古时候,汉字的书写形式与现代有所不同。「脱」字的构造以及形状与现代相似,但「放」字的形态会有些差异。
1. 在应对灾难时,我们不能随意脱放警惕心。
2. 这个产品的质量问题导致了脱放现象,使用户感到失望。
3. 病人的体温突然脱放,医生们开始紧急处理。
脱落、失放、失控、放任、松弛、脱困
松动、脱离、解除、松散、分解
扣紧、维持、保持、紧缩、控制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