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偷营劫寨。《敦煌变文集·汉将王陵变文》:“玉漏相传,二更四点,临入三更,看看则是砍营时节。”
“砍营”是一个源自古代军事行动的词语,其含义和用法在不同语境中有所延伸,以下是详细解释:
“砍营”字面指用刀斧等兵器破坏敌方营垒,属于古代战争中的战术行动。现代可引申为克服困难或攻克难题的比喻义,例如:“这次项目攻关如同砍营,团队最终突破了技术瓶颈。”
军事行动
指偷袭敌方营地,常见于夜间突袭。如《敦煌变文集·汉将王陵变文》记载:“临入三更,看看则是砍营时节”,描述二更四点(约凌晨1点)发起突袭的情景。
动作特征
强调通过破坏性手段(如砍劈)攻破防御,与普通进攻不同,更侧重对敌方营垒结构的直接摧毁。
不同资料对“砍营”解释略有差异:
建议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该词。如需考证原始出处,可参考《敦煌变文集》相关记载。
《砍营》是一个描述军事行动的动词短语,意思是破坏、摧毁敌方防御工事或营地。在军事上,砍营一般指对敌方的阵地、营地等进行猛烈的攻击,以瓦解敌方防御体系。
《砍营》由两个汉字组成:
《砍营》一词最早出现在《五虎征西行传》中,用以描述五位豪杰攻击董卓的军营。后来,在军事作战中,也广泛使用这一词汇来指代类似的行动。
《砍营》的繁体字写法为「砍營」。
在古代,「砍营」可以写作「砍営」、「砍寨」等,但其含义与现代的「砍营」相同。
砍营可以与其他词汇组合成各种意义相关的词语,例如:
与「砍营」意思相近的词有「攻营」、「破营」、「攻坚」等。
与「砍营」意思相反的词有「筑营」、「守营」、「坚守」等。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