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印绶的意思、解印绶的详细解释
解印绶的解释
解下印绶。谓辞免官职。《汉书·薛宣传》:“ 游 ( 谢游 )得檄,亦解印綬去。” 宋 岳珂 《桯史·李敬子》:“ 敬子 解其意。一夕,解印綬遁去。” 梁启超 《匈牙利爱国者噶苏士传》第十二节:“ 噶苏士 既解印綬,旋察 古鲁家 之异志,知事不可为,乃避难于 突厥 。”亦省作“ 解綬 ”、“ 解印 ”。 汉 蔡邕 《文范先生陈仲弓铭》:“郡政有错,争之不从,即解綬去。” 唐 王维 《济上四贤咏》:“解印归田里,贤哉此丈夫。” 元 张可久 《朱履曲·归兴》曲:“堂上先生解印,松边稚子迎门。” 清 李渔 《慎鸾交·谲讽》:“下官 苏州 太守 卜康民 ,地处衝繁,事多盘错,未得掛冠之便,难萌解綬之心。”
词语分解
- 解的解释 解 ě 剖开,分开:解剖。分解。瓦解。解体。 把束缚着、系着的东西打开:解开。解甲归田。解囊相助。 除去,除,废除,停止:解放(a.使广大人民群众脱离压迫;b.解除束缚而得到自由)。解除。解饿。解乏。
- 印绶的解释 旧时称印信和系印的绶带详细解释.印信和系印信的丝带。古人印信上系有丝带,佩带在身。《史记·项羽本纪》:“ 项梁 持守头,佩其印綬。”《旧唐书·裴度传》:“带丞相之印綬,所以尊其名;赐诸侯之斧鉞,所以
专业解析
“解印绶”是一个源自古代中国的固定词组,其字面意思为解下系印的丝带,实际指代辞去官职或免去官职。该词蕴含着古代中国特有的官制文化与权力象征,具体释义如下:
-
核心含义与字义分解
- 解:解开,卸下。
- 印:官印,是官员身份、职责和权力的法定凭证。不同等级的官员印信在材质(如金、银、铜)、形制(如龟钮、鼻钮)和名称(印、章)上均有严格规定。
- 绶:系印的丝带,又称“印绶”。绶带的颜色、长度和编织方式(如佩玉环)是区分官员等级的重要标志(如汉制:丞相、太尉金印紫绶,御史大夫银印青绶等)。
- “解印绶”:合起来意指将象征官职与权力的印信连同其绶带一并解下、交还。这是官员离职(无论是主动辞职还是被动免职)时必须履行的正式手续。
-
深层含义与用法
- 辞去官职:官员主动请求离职时,需要“解印绶”,表示自愿放弃官职和权力。例如,《汉书·朱博传》记载:“博上书乞骸骨,上… 许之。博免就国… 解印绶去。” 此处的“解印绶”即朱博主动辞官。
- 免去官职:当官员因过失、犯罪或政治斗争被罢免时,也需要“解印绶”,这是被剥夺官职和权力的象征性动作。例如,《后汉书·皇后纪下·献帝伏皇后》记载董承被诛后,“(伏)完惧,乃解印绶”。
- 权力交割的象征:“解印绶”不仅是一个动作,更是权力转移或终止的仪式性表达。解下印绶,意味着正式卸任,不再拥有该官职的法定权力和责任。
-
文化背景与象征意义
- 印绶制度:印绶制度是中国古代官僚体系的核心制度之一,是身份级和权力的物化象征。“印”代表职守,“绶”彰显品秩。解下印绶,即解除与特定官职的一切关联。
- 去职仪式:“解印绶”是古代官员去职程序中的关键环节,具有法律效力和象征意义,标志着官员身份的终结。
引用参考来源:
- 释义核心依据《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对“解印绶”及相关词条的解释。
- 关于印绶制度的等级规定参考《汉书·百官公卿表》及历代《舆服志》的相关记载(如中华书局点校本二十四史)。
- 具体历史人物“解印绶”的实例援引自《汉书·朱博传》(中华书局点校本)、《后汉书·皇后纪下》(中华书局点校本)。
网络扩展解释
“解印绶”是古代汉语词汇,指官员主动解下象征职权的印信和绶带,表示辞去官职的行为。以下是详细解释:
-
词义分解
- 解:指解开、解除,此处意为主动卸下。
- 印绶:古代官员的官印和系印的丝带,代表职权与身份。如《汉书》记载“佩其印绶”即指官职象征()。
-
历史用例
- 《汉书·薛宣传》提到谢游“解印绶去”,即辞职离开()。
- 宋代岳珂《桯史》记载李敬子“解印绶遁去”,描述其弃官隐退()。
-
引申含义
该词不仅指物理动作,更强调对官职的主动放弃,常见于官员因不满政事、避祸或追求自由等情境,如梁启超描述匈牙利政治家噶苏士“解印绶”避难()。
-
简化形式
古籍中常简化为“解绶”或“解印”,如汉蔡邕《陈仲弓铭》用“解綬”表达辞官()。
总结来看,“解印绶”是古代官员身份解除的标志性动作,蕴含文化象征与历史语境,需结合具体文献理解其深层含义。
别人正在浏览...
爱美的戏剧暗门子坳垤悲篥避青拨食残租陈烂崇絶穿敝荡除钿窠嚲鞚燔妻子格样功能横拖竖拉洪垆黄经毁埋檟楚骄逆近瞅子急手具设举眼穅镫扣人心弦骊牝轮灯赂遗没添货蝱蜒名不符实名工冥魂名篇木兔軿车瞥地谦柔侨家弃忽情见力屈其时酋矛鬖髿三欲适馆授粲首府霜椑书意停私同源异派苇茭僞情乌鸦相察象弭奚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