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刻鹄的意思、刻鹄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刻鹄的解释

(1).喻仿效前贤。 唐 卢照邻 《释疾文》:“既而屠龙适就,刻鵠初成。” 宋 秦观 《贺苏礼部启》:“叹刻鵠之未成,念攀鸿而何敢。” 明 朱鼎 《玉镜台记·诏聘太真》:“掩书俯几忆平生,刻鵠初成,画虎还成。”参见“ 刻鵠类鶩 ”。

(2).谓弄巧成拙,适得其反。《西游记》第三七回:“倘被多官拿住,説我们欺邦灭国,问一款大逆之罪,困陷城中,却不是画虎刻鵠也?”参见“ 刻鵠类鶩 ”。

词语分解

网络扩展解释

“刻鹄”是一个汉语成语,其含义和用法在不同语境下有所差异,主要包含以下两层解释:

一、基本含义

  1. 仿效前贤
    指效法前人的优秀品质或成就,带有积极的学习意图。例如唐代卢照邻《释疾文》中“刻鵠初成”即表达了对前人成就的模仿。宋代秦观也曾用此词自谦,表示对前辈的敬仰(如“叹刻鵠之未成”)。

  2. 弄巧成拙,适得其反
    强调模仿不当反而失败,含贬义。如《西游记》第三十七回提到“画虎刻鵠”,比喻本想效仿他人却导致糟糕结果。此意常与“画虎不成反类犬”连用,警示好高骛远的风险。


二、相关成语与典故


使用场景

总结来看,“刻鹄”需结合语境判断褒贬,既可表达对前人的尊崇,也可警示不当效仿的弊端。

网络扩展解释二

刻鹄的意思

刻鹄(kè hú)是一个汉字词语,意为仿效鹘鸟的形象刻画。鹄是一种大型的鸟类,形似鹰,有锋利的爪子和尖尖的喙。在古代文学中,刻鹄常被用来描述对一个人或对象进行深入而准确的描绘。

拆分部首和笔画

刻鹄由刀(刂)和鸟(隹)两个部首组成。刀部表示切割的意义,而鸟部则表示与鸟相关。总共有7画,属于较复杂的汉字之一。

来源与繁体

刻鹄这个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论语·为政》一章:“君子如鹄,民如追。 ”在这个句子中,鹄被赋予了高尚、激励和引领的意义。后来,刻鹄这个词就逐渐演变成为描写艺术创作中准确且深入的描摹。

此外,在繁体字中,刻鹄的拆分部首保持不变,整个字形稍有调整。

古时候汉字写法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中,刻鹄的字形与现代略有不同。刀的形状更加简单直接,鹄的形状则更加扁平。汉字的书写形式随着时代的推移而逐渐演变,刻鹄在字形上也经历了一些变化。

例句

1. 他的画极富艺术性,能够刻鹄地表现出每个人的内心世界。

2. 这篇文章刻鹄地描绘了自然界的美。

组词

刻鹄没有明确的组词,因为它已经是一个完整的词语,不需要与其他字组合。

近义词

刻鹄的近义词包括:揣摩、刻画、括弧。

反义词

刻鹄的反义词为:模糊、笼统。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