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谓行贿以求进见。《魏书·刑罚志》:“食禄者跼蹐,賕謁之路殆絶。”《新唐书·吴兢传》:“且陛下承 天后 、 和帝 之乱,府库未充,冗员尚繁,户口流散,法出多门,賕謁大行,趋竞弥广。”《新唐书·中宗八女传》:“﹝ 长寧公主 ﹞与 安乐 、 宜城 二主、后媦 郕国 、 崇国 夫人争任事,賕謁纷紜。”
“赇谒”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为qiú yè,其核心含义为通过行贿或讨好手段求见权贵或高官,带有明显的贬义色彩。以下是综合多个来源的详细解释:
构成解析
由“赇”(贿赂)和“谒”(拜见)组合而成,字面意为“以财物贿赂请求拜见”,特指通过不正当手段谋求利益或地位提升。
引申含义
该词不仅指具体行贿行为,还暗含对权贵谄媚逢迎的态度,常用于批评利用金钱或利益攀附权势的现象。
《魏书·刑罚志》
“食禄者跼蹐,赇谒之路殆絶。”
(释义:官员因畏惧刑罚,行贿求见的行为几乎消失。)
《新唐书·吴兢传》
“賕謁大行,趋竞弥广。”
(释义:贿赂求见之风盛行,争相攀附权贵的现象愈发普遍。)
语境特征
多用于描述古代官场腐败或社会不良风气,现代也可借喻类似现象,但需结合具体语境。
情感色彩
含强烈批判性,强调手段的不正当性与道德缺失。
如需进一步了解古籍原文或具体案例,可参考《魏书》《新唐书》等文献。
赇谒(qí yè)是一个汉字词汇,拆分为部首走和谒,共计14画。
赇谒源于古代文献《左传》,原意指外地大臣向朝廷进贡,后来扩展为向上级的恭维讨好之意。
赇谒的繁体字为「賕謁」。
赇谒的古时候汉字写法与现代略有不同,以「賕謁」形式出现。其中「賕」为右边为走的部首,「謁」为右边为谒的部首。
1. 他经常赇谒上司,希望能获得提升的机会。
2. 国王欢迎来自其他国家的赇谒使者,以展示国家的繁荣与友好关系。
1. 谒问:以礼仪访问,叩谒询问。
2. 谒见:以恭敬的礼仪拜会并见到上级。
拜访、参拜
冷落、忽视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