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蜡明经的意思、白蜡明经的详细解释
白蜡明经的解释
唐 时对屡试不第者的戏称。蜡性光滑不着物,用讥作事无成。《类说》卷四十引 唐 张鷟 《朝野佥载》:“ 张鸑 号青钱学士,以其万选万中。时有明经 董万举 九上不第,号白蜡明经,与 鸑 为对。” 明 张鼎思 《琅琊代醉编》亦载此事,作“白腊明经”。
词语分解
- 白蜡的解释 .白蜡虫分泌的蜡质。供制烛等工业用,亦可入药。 宋 周密 《癸辛杂识续集·白蜡》:“ 江 浙 之地,旧无白蜡。十餘年间,有道人自 淮 间带白蜡虫子来求售……白蜡之价,比黄蜡常高数倍也。”.精制的蜂
- 明经的解释 .通晓经术。《汉书·刘向传》:“ 更生 年少於 望之 、 堪 ,然二人重之,荐 更生 宗室忠直,明经有行,擢为散骑宗正给事中。”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河水五》:“ 漯水 又东逕 汉 徵君 伏生
专业解析
白蜡明经
释义
“白蜡明经”指古代科举考试中落第的文人。字面可拆解为:
语源与典故
该词典出元代王实甫《西厢记》第三本第一折:
“可怜刺股悬梁志,险作离乡背井魂,白蜡明经无用人。”
此处借张生科举落第的遭遇,讽刺科举制度对人才的埋没。唐代科举中明经科需通晓经义,但中第者常被诟病缺乏真才实学,故“白蜡明经”暗含对科举僵化的批判。
文化意蕴
- 科举制度的缩影:反映古代文人“十年寒窗”却功名无望的普遍困境;
- 文学意象符号:后世文学(如明清小说)常以此喻指落魄书生,强化了“才子不遇”的悲情叙事。
现代使用
今多用于形容怀才不遇或应试失利者,常见于历史文化论述及文学评论。例如:
“他虽有满腹经纶,却屡试不第,成了当代的白蜡明经。”
权威参考
- 释义考据:《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第7卷,第1024页;
- 典故溯源:王实甫《西厢记》(人民文学出版社校注本);
- 文化解析:《中国科举文化通志》(武汉大学出版社)。
网络扩展解释
“白蜡明经”是一个古代成语,主要用于比喻科举考试中屡试不中的境遇。以下是详细解释:
1.基本释义
- 白蜡:比喻光秃空白,或形容事物表面光滑无附着物(如蜡的特性),暗指“无成果”。
- 明经:唐代科举考试的科目之一,考察对儒家经典的掌握。
- 整体含义:以“白蜡”的空白与“明经”的科举科目结合,讽刺多次应试却始终未中第的现象。
2.出处与典故
- 出自唐代张鷟《朝野佥载》,记载了两位对比鲜明的人物:
- 张鷟:因才华出众、屡试屡中,被称为“青钱学士”(青钱即优质铜钱,喻“万选万中”)。
- 董万九:多次参加明经科考试均落第,被戏称为“白蜡明经”,与张鷟形成对照。
3.用法与语境
- 词性:中性成语,多含戏谑或自嘲意味。
- 适用场景:描述科举失利,或引申为长期努力却无成果的情况。
- 例句:古代文人若屡试不第,常自嘲为“白蜡明经”。
4.近义词与反义词
- 近义词:名落孙山、屡试不第。
- 反义词:金榜题名、一举成名。
5.文化意义
- 反映了古代科举制度对士人命运的影响,以及社会对成功与失败的评判标准。
- 成语中“蜡”的意象生动贴切,既点明失败者的尴尬,也暗含对科举制度的微妙讽刺。
若需进一步了解成语的详细典故或用法,可参考《朝野佥载》原文或相关科举制度研究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按劾案行谤怨板蹋蹋奔走呼号博得不俟驾超次赪鳞呈奇痴龙刺刺待间杜口结舌敦如二阮放鞚肺俞佛堂管音号号彗日僭据简缺俭政交络劫掠金蝉计惊魂动魄进显居第聚头扇局席抠心挖肚羸患六论浼渎内务平康巷品进愆缧清虚洞府清直气泡七姊妹群会入閤三铢钱唼舌石鲫双伴儿探槽梯子枉费工夫唯心辩证法纤佻小家数消遣霄涂戏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