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谓进退两难而无法应付。《元史·忠义传二·李黼》:“会西南风急,贼舟数千,果扬帆顺流鼓譟而至,舟遇桩不得动,进退无措。”《水浒传》第六十回:“当晚二更时分,天色微明,十五个头领,都在寨中纳闷,正是蛇无头而不行,鸟无翅而不飞,嗟咨叹惜,进退无措。”亦作“ 进退失措 ”。 宋 周煇 《清波杂志》卷五:“昔之照壁后,訾相人物,指摘仪度,见其或被上官詆訶,进退失措者,莫不羣笑,声闻於外。” 清 青城子 《志异续编·陆炳吉》:“ 陆 方心动欲还,奈歧路之中又有歧焉者,不知所向,正进退失措间,遥望前林,有灯火明灭。”
“进退无措”是一个汉语成语,形容人在面对困境时,无论是前进还是后退都找不到合适的解决办法,处于慌乱或无法决断的状态。其核心含义可拆解为:
字面解析
语境与用法
多用于描述人在复杂局面下的窘迫状态,例如:
近义与对比
使用建议
该成语适用于书面或正式口语表达,日常交流中可用“不知怎么办”“左右为难”等更口语化的表述替代。
若需进一步探讨具体语境中的用法,可提供例句以便深入分析。
《进退无措》是一个成语,意思是形容人在面对困境或危险时,不知道该采取什么行动,感到手足无措。
《进退无措》的拆分部首是辶(辵)和心,部首辶(辵)表示与行走有关的意思,而部首心表示与内心、情感有关的意思。它的五笔画分别是辶(辵)、辶、二、一。
《进退无措》这个成语来源于《荀子·劝学》:“进退无措,其获告馈。”意思是要勇于进取,不要退缩,否则就会感到迷茫无措。
繁体字为「進退無措」。
古时候写作「進退無措」,部分古代文献中也有写作「逡巡无措」的表达。
他在面对困境时完全进退无措,不知道该怎么做。
进退维谷、进退两难、进退维谷、进退失据、进退维艰、进退两难
举棋不定、左右为难、进退曲折、进退两难
沉着冷静、泰然自若、镇定自如
【别人正在浏览】